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如何识破自杀前的蛛丝马迹

如何识破自杀前的蛛丝马迹

2017-02-23 来源:北京回龙观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学会应对急性心理创伤。创伤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应对技巧包括宣泄压力、暴露想法、寻求帮助等,最重要的就是在急性心理创伤期少做决定,保证安全、平稳渡过难关。

  自杀这个话题总会让人觉得沉重。人们往往认为,自杀是远离身边的事情。其实,自杀行为总在发生中。当你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脑、手机进行浏览,总会不经意间发现,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例的报道,有时甚至是连续报道的热点。一所县级医院的急诊科,每月都得抢救十几例自杀者。国内因服毒、服农药、割腕等自杀行为到医院救治的,每年不低于500万人。减少这些令人痛苦的数据,留意自杀前的一些蛛丝马迹非常重要。

  认识误区阻碍觉察自杀线索

  近日,山东高密一24岁的女子高某在自家厨房身亡,被警方认定为自杀的事件,引发关注。

  高某的丈夫外出打工,她独自带着2岁的女儿在家。7月8日事发时,厨房里还有正在和的面,电饭锅也是开着的,孩子的奶粉还没冲,亲友们不能接受自杀的事实,提出重新鉴定和复议。5名法医专家对尸体进行复检认为:高某颈部有外伤,伤口边缘有皮瓣,因血管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高某颈前部有表皮伤,身体其他部位没有损伤。现场血迹仅为高某一人,未发现他人DNA。公安机关调查和高某遗留文字表明,其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曾有过轻生念头和言行。8月20日,高密市公安局认定高某系自杀身亡,做出了维持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

  借助锐器自损,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甚至很惨烈。大多案例在致命伤周边有其他的伤口,存在所谓的“试探伤”现象,这也许反映死者在最终致命性损伤前的犹豫与试探的心理过程,属于自杀的特征性损伤,也是法医认定死亡方式为自杀的重要证据之一。

  高某的自杀,让很多人对年轻生命的突然凋谢不胜唏嘘。高某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曾有过轻生念头和言行,如果人们留意、重视这些线索,也许就为阻止悲剧发生提供了稍许的可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往往存在不少误区,这源于人们把自杀现象看得神秘、恐怖,而长期封闭自杀话题的讨论,导致人们难以收到正确的知识。

  对自杀现象的认识误区,有可能阻碍有自杀风险的人获得求助,阻碍自杀者自我暴露,同时很难提升人们对暴露出的自杀线索的敏感性,不利于减缓自杀现象发生。有关自杀的认识误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误区

  1、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会诱导其自杀。其实,讨论自杀能帮助他们理清头绪,找到控制能力。

  2、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事实上,大多数自杀者都曾流露自杀念头或向别人提起过。

  3、自杀是不合理的、愚蠢的。其实,大多自杀者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不应盲目指责自杀者。

  4、自杀有遗传性。自杀没有明确遗传性,充其量是习得的或境遇性的。

  5、想自杀的人开始慷慨或分享财产是他们重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情况恰恰很可能是自杀者在做自杀前的准备,要给予高度关注。

  6、儿童不会自杀。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因为模仿或不良信息引诱,儿童也会自杀。

  7、自杀干预无效。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服务或其他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自杀行为发生和自杀者的精神痛苦。

  8、自杀与政治、体制等有关。一些人热衷把自杀现象与政治、不同体制联系在一起,其实,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都有自杀出现,因为影响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

  留意言语行为的预警信号

  自伤、自杀是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研究与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有自杀行为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线索或信息。遗憾的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往往忽略这些信息。

  遭受了丧女之痛的李大妈哭泣着说:“真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是挺好的孩子,3个月前和男友分手后情绪有些低,睡眠不好,好发脾气,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们总盼着她快好起来,根本想不到她会走如此绝路啊!”亲朋好友中有人情绪低、抱怨生活没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一般不是那么警觉,大多像李大妈那样没往深处想,但悲剧不经意中可能就发生了。

  赵大爷一年前患了肺癌,情况还算稳定,最近病情有些不好,孩子安排老人去住院。住院前,老人总提醒孩子们要多关心他们的母亲,说自己没准哪天就不行了,还就家庭财产和孩子们不断商量。孩子们有些异样的感觉,又觉得似乎很正常,每次总是安抚老人一番。没想到,老人住院期间坠楼身亡。家属才明白,原来老人早已有了打算,悔之晚矣。

  大多数内心矛盾的自杀者,都会流露出一些自杀线索,线索有时不太明确,就需要周围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特别注意。这些线索可能是言语的、行为的或者处于某种状态。言语线索包括口头的,如直接说“不想活了”,或通过文字间接表达“对我来讲,不再活着没那么可怕”、“生活没意思”等等;行为线索通常为购买毒物、安排后事等;各种生活事件诸如配偶死亡、离异、情感创伤、疾病、抑郁、破产、刑罚等都可作为状态线索,这些当事人很易出现危险。

  有死亡愿望的人是非常矛盾、茫然的,他们往往会留下某些特征,比如冷漠、退缩、恐慌、不愿接触人、焦虑或生活习惯改变等。他们的情绪不稳,易于激动,容易表现出愤怒、攻击、敌意、悲伤、失望等。在这种情况下,有自杀念头甚至出现伤害行为都有可能。

  发现自杀初期的一些预警信号后,要特别当心以下几点,这些可作为进一步评价其自杀可能的风险因素:1、有无自杀既往史。2、自杀暴露环境如何,家人、邻里有无发生过自杀。3、有无自杀计划。4、有无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情况。5、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或存在酒精依赖问题。6、有无严重的绝望或无助感。一般来讲,心理困扰或遭遇情景事件的人,上述风险因素越多、程度越重,自杀或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

  干预自杀别让生命过早凋谢

  防范自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尽量减少人群中自杀现象的发生;二是做好自杀未遂者心理服务,避免重复自杀。这需要社会、家庭、个体共同努力。

  1、创造一个能引导人们坦诚暴露心理问题包括自杀想法的健康心理环境。对于那些遭遇生活事件、情绪低落、生活无望者,要理性评估他们的自杀风险。如,可以根据当时情景,询问他们在如此糟糕的状态下有没有想过自杀,这种念头最近是否经常出现,“有无具体打算、计划”等,而不是用“你要坚强”、“你不会自杀的”、“过一阵会好的”等简单话语应付他们。

  2、不要责备尝试自杀者。面对发生的自杀现象要冷静,尽量了解自杀的有关因素或潜在风险,分析后续可能再次自杀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引导曾经的自杀者把想法、理由说出来,帮助他们理清头绪。

  3、提高自身的抗干扰力。我们平时要注意提升自己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维持心理平衡。

  4、学会求助。有心理压力难以排解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使用热线电话、网络咨询、心理救助及社会组织的帮助。

  5、消除病耻感,积极求医。发生自杀行为的人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接纳专业人员评估与服务。家庭成员要关心照顾好自我伤害者,引导他们接受专业服务。有精神疾病或有自杀想法,要积极就医,消除病耻感。

  6、学会应对急性心理创伤。创伤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应对技巧包括宣泄压力、暴露想法、寻求帮助等,最重要的就是在急性心理创伤期少做决定,保证安全、平稳渡过难关。

  一般来讲,除明显冲动、即刻自杀外,大多自杀行为基本有一个反复出现自杀想法、实施自杀的过程。实施自杀过程中,有的自杀致死,有的经抢救保留了生命,即自杀未遂。因此,自杀是一个过程,在出现自杀想法、尝试自杀或自杀未遂阶段,无疑给人们干预自杀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尽量减少自杀的前提,就是要善于发现自杀前的蛛丝马迹。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