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老年痴呆 > 老年痴呆症是否有歧视?是否应正名

老年痴呆症是否有歧视?是否应正名

2017-02-16 来源:关爱失智老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痴呆始终是dementia,老年痴呆始终是Alzheimer'sdisease,从没有改过。骂人蠢也没听过高端到骂人dementia的,骂人名词与医学名词分得比较开。所以他们不存在需要更名的问题。

  近期,央视鼓励为"老年痴呆症"正名,希望人们能消除歧视,更科学的认知这种疾病,因为患者并不是“痴呆”。对于这种说法您是否赞同?是否支持为此病正名?我的一个医学同学觉得矫枉过正,极力反对。

  关于“痴呆”这个词

  道理很简单,“痴呆”这个词在我国古已有之,用来形容人呆傻愚蠢,或者描述一个发呆的状态。“痴”与“呆”分别用来形容傻自不必说,单说“痴呆”组合成词:

  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

  宋:范成大《卖痴呆词》:“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獃召人买……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獃千百年。”癡獃:同“痴呆”。卖痴呆: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又不是痴呆懵懂,不辨个南北西东。”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萧经邦幼不慧,年三十餘,痴呆不省事。”

  可见,我国古代以来“痴呆”就属于一个贬义词。

  医学中的痴呆(dementia)和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disease)何时开始使用的呢?

  英文中,dementia这个说法是19世纪末期才出现,用以形容一系列精神和心理疾病;Alzheimer'sdisease最早由德国精神科医师及神经病理学家AloisAlzheimer在1906年描述记录,之后英文中以他的姓Alzheimer命名这个疾病。

  那么中文用“痴呆”来命名又是什么时候?

  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很多西医西药被翻译成日文。“痴呆”的英语是Dementia,明治5年(1872年)的时候日文书《医語類聚》上把Dementia翻译为“狂ノ一種”,大概是疯狂一类的意思。在这以后Dementia一直没有固定的日文学术用语,曾经叫过“痴狂”、“瘋癲”、“痴呆”等词。明治41年(1908年)日本精神病学权威呉秀三提倡,把以前的Dementia译法统一成“痴呆”,从此开始逐渐推广。

  例如:

  1917年,进入日本词典《大日本国語》;

  1919年,有島武郎发表小说《或る女》,里面有句“如何かして倉地を痴呆のやうにしてしまひたい”;

  1920年,寺田寅彦发表杂文《丸善と三越》,里面有句“其贖罪の為に種々の痴呆を敢行して安心を求めんとする”。

  1927年,“痴呆”一词作为正式的医学用语进入《研究社新英和大辞典》;

  1934年,“痴呆”一词进入百科辞典《広辞林》,表示民间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

  我国对痴呆症的命名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日本。1929年《医药评论》出现麻痹性痴呆(Dementiaparalytic)的疟疾疗法(Malariakur),1932年《中华医学杂志》有“注射间日疟原虫对于治疗麻痹性痴呆的功效:Theinoculationwithtertianmalariainthetreatmentofdementiaparalytic”,1937年《医药学生》有“早发性痴呆用胰岛素的震荡疗法”,1948年《苏联医学》有“早发性痴呆之并合疗法”,1948年《医潮》有“麻痹性痴呆”等使用“痴呆”于医学文献中。1928年创刊于上海、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中央日报》,则于1966年1月7日首次使用了“痴呆症”。而冠以“老~”的如“老年痴呆”、“老年性痴呆”、“老人痴呆”、“老人性痴呆”等除散见于《中央日报》外,也常见于1950年创刊的《中国时报》及含1951年创刊的《联合报》系中。1946年创刊的《人民日报》中也频繁使用老年痴呆、老年性痴呆等词语,近20年来才开始用阿兹海默、阿尔茨海默病、阿尔察默病等。

  所以,这错就错在我们一开始就使用了贬义词去命名这个病。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命名者不懂得尊重人,医学的人文关怀也是到了20世纪末才被重视,当时的人们只是试图用症状来描述这个疾病而已,很难意识到这个名称会给患者带来什么影响。

  “老年痴呆”这个名称有哪些坏处?

  1.对患者的侮辱

  “痴呆”应属贬义词,这样的词语会给相关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由此引发的恐怖感和羞耻感,更给该病的发现和治疗造成了障碍。有的患者悲观失望情绪的产生,必然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护理增加了困难。

  2.没有准确地表现病症的整体概念,容易造成误解

  “痴呆”会给人们造成“这些患者什么都不知道”的错误印象,常使患者感情受到伤害。而且认知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无法用“痴呆”一词来概括整体的情况。

  3.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上所述,“痴呆”一词对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情绪上的负面影响,易让人觉得这是可怕的、丢人的事,因此拒绝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延误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时机,使得病情更加的恶化。

  其他国家和地区怎么看这个问题?

  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并不是盲目的效仿,而是根据他们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考虑。

  英语国家:

  痴呆始终是dementia,老年痴呆始终是Alzheimer'sdisease,从没有改过。骂人蠢也没听过高端到骂人dementia的,骂人名词与医学名词分得比较开。所以他们不存在需要更名的问题。

  “痴呆”一词的根源--日本:

  2004年,日本厚生省决定修改“痴呆”这一疾病名称。厚生省在网站上列出6个替代病名供网民选择,这6个候选替代病名为:认知症、认知障碍、遗忘症、记忆症、记忆障碍、阿尔茨海默综合征。除了这6个备选名称之外,网民也可以提供自己认为更合适的名称。更改疾病名称,并非如想象那样简单,须得顾及历史、传统与现实。如果采用一个过于优美的语词替代“老年痴呆”,反而不能确切地表达疾病的实情,也不能给家属和护理人员传递科学的信息,无法使他们意识到所要面对的辛劳和付出。日本厚生省要求网民考虑替代名称必须简洁易懂,不使病人感到受辱,不让病人心情变糟,又要与“痴呆”一词含义相近,避免产生认识与治疗上的混乱。2004年12月,日本厚生省根据网民投票结果,正式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并决定在2005年日本保险制度中,把“认知症”作为法律用语正式使用。

  韩国:

  与日语同属一个语系的韩语中,“痴呆”(??)一词并没有更名,沿用至今。

  中国台湾:

  目前台湾一般通用的‘(老人)失智(症)’在各报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在1990年代,如1993年6月14日《联合报》有‘痴呆症属脑部病变,亦称失智症’的说法,同年7月6日长庚医院精神科医生刘嘉逸发表于《中央日报》的“你知道吗?痴呆症不是老年人‘专利’,年轻人一样可能发生,有人主张改称‘失智症’较为妥切”一文中提到,痴呆症的英文是dementia,翻译成“痴呆“意义没错,却有失厚道,易引起病患及家属的不快,近年有学者主张改为“失智”,信、达、雅兼具,值得提倡。目前,“失智症”这种说法已基本在台湾学术界及日常使用中取代“痴呆症”。

  中国香港:

  香港在2010年一间非政府机构举办的“老年痴呆症”新名称创作比赛中,“脑退化症”最终获奖,但由于脑部退化并非引致老年痴呆症的唯一原因,亦不能完全反映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因此医管局和卫生署没有采用“脑退化症”为医学上的正式名称。2011年,10个医学及长者团体,经过半年讨论及咨询患者、家属后,建议把“痴呆症”改名为“认知障碍症”,并已向医管局及卫生署建议采用,正等待当局回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