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讯,在北京,街头上见到走失老人的寻人启事已不是新鲜事。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就有约1370名老人走失。而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约有25%的老人会出现再次走失情况。走失老人中,72%的老人大多都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据调查,去年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发布的1156名走失老人信息中,死亡人数为113人,死亡率高达9.78%。记者发现,不少家属都为老人准备了定位手环等防走失装置,但是老人往往会将其摘下,导致该装置的作用十分有限。
回不去家的老人
2017年伊始,一则老人走失的新闻让人揪心。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位老教授在去年12月31日早上走失,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走失后的第三天找到了老人,但不幸的是老人已经去世了。这位老人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老人的家属说,平时老人起床的时间比较晚,一般都是在八点多,而走失的那天,他六点多就起床了,等家人发现的时候,人已经出了门。老人的子女虽然都在国外定居,但老人身体比较好,八十多岁了走起路来依然是健步如飞。“如果不说年龄,光从走路上看,你根本看分辨不出老爷子都八十多岁的人了。”据家属说,老人出现健忘走失的情况已经有几年了,但是最近两三年开始变得严重。“家中平辈的人里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家人也挺关注的。”但是,由于老人的生活能够自理,家属并没有给老人请保姆。
据介绍,以前老人也走失过两三次,但幸运的是很快就找到了。可能是要强的缘故,每次老人教授犯病走失的时候,家人去找,都能在距离家不远处发现。但是,大家并不敢直接领老人回家,因为老人看到家人找他会很不高兴,所以,大家只能远远地跟着,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带着老人回家。正是因为有了几次走失的经历,家人们也是想了各种办法防止老人再次走失,包括使用带有定位功能的手表。“但是老人根本就不戴。有几次,家人哄着戴上了,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现手表被老人给拆了。”
而这一次,老人走失了三天之后才被找到。被发现时,人已经没了。这样一个不幸的案例,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公交乘务员的发现
一般而言,老年人体能较差,即使走失,也去不了太远的地方。然而,一旦老人上了某种交通工具,寻找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记者发现,许多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是在公交车上被发现的。去年,就有一位家住西城区的老人走失,结果是在房山找到的。据八方达通州分公司的一项不完全统计,仅在2016年,乘务员“捡”到的阿尔茨海默病走失老人就在10名以上。
李金玲是八方达通州分公司的一名服务管理人员,她说表示,判断一个老人是不是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过询问的方式就能知道个大概。遇到老年人上车,乘务员首先都会问老人在哪里下车,有的老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有的老人能简单回答一句“出去玩儿去”,但是问上哪儿玩,有的老人就回答不上来了。
有的老人,能明确说出从哪个站下,但当到了这个站的时候,老人却又不下了。还有的老人上车后四处张望,看这看那,这些反常行为都会能够引起乘务员的注意。李金玲说,根据她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之所以会乘坐公交车,主要是因为老人曾经坐过这条线路。在老人的意识中,坐这趟车可以到达某个地方,但是具体在哪站下,老人却已经记不清了。
924路公交车曾经在一年内两次“捡”到同一位老人。事后据乘务员了解,这个位老人年轻时是探矿机械厂的工人,而924路正好能到这个地方。李金玲说,这些老人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某个阶段中。曾经有一位走失老人在924路上被发现,据老人称,他是去找住在顺义的女儿。老人只记得去顺义需要坐924路倒车,但是从哪站下,女儿家具体在哪,他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李金玲曾作过统计,相当一部分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都是空巢老人,他们上公交车的原因之一就是“找孩子去”。
幸好,由于乘务员的细心询问和观察,大多数走失老人在上车之初便被发现了。“我们还没有遇到过离家超过24小时的老人。”遇到这样的老人,他们会首先跟家属联系,如果老人身上没有家属信息,为了防止老人二次走失,他们会先把老人拉回车队,再求助警方。
李金玲介绍,虽然现在定位装置都已普及,但他们发现的走失的老人中,很少有佩戴“防走失手环”的。有的老人衣服后面会缝着一块布,上面写有家属的联系方式。有的老人则是老年卡中会塞有一张纸条,注明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会走失。但对于身上没有这些标志的老人,乘务员则需要询问很多次,才能确定老人是否走失。李金玲觉得她认为,对于公交乘务员而言,衣服上缝个布条的方法虽然“土”,但是在寻找老人时效果很明显上比较直接有效。
老人出走多为“寻找过去”
为什么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爱往外跑呢?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告诉记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都爱往外跑,在国际上,一般把阿尔茨海默病分为初期、中期、末期,走失的老人一般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期患者。“初期一般表现还不明显,只是爱忘事;到了末期,患者体能也会急速下降,跑不动。”
方嘉珂称表示,阿尔茨海默病中期患者的照护难度最大。这样的老人,往往处于思维混乱,随意性很大,很多老人表现出来的则是“寻找过去”。比如老人会去寻找以前住的地方,或者以前工作过的地方。这些老人在体能好的时候,登高爬梯都不是事儿,甚至能翻越矮墙。北京一家养老机构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老人从养老机构悄悄溜出来,往他家的方向走。这位老人是天津人,他走失的路线正是北京去天津的大致方向。于是,一些养老机构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管理经验,只要发生老人“走失”,在家中或者在回家途中找到的可能性比较大。
是不是学历高的老人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呢?方嘉珂说,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没有明确定论,与患者的学历高低没有关联。“我们都知道里根、撒切尔都是这种病的患者,但我们是因为他们是名人才会注意到这一点,如果是个普通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就不会那么受关注。”方嘉珂说,老年痴呆主要是年龄增长带来的威胁。国际上曾经有这样一项研究,65岁的老人,100个人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至少有5个。而85岁的老人,同样100个人中,患者人数就达到了30个到40个。简单地说,岁数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痴呆与学历无关,与年龄有关。
最好的预防是陪伴
阿尔茨海默病在医学上经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的前期,春季则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不过,阿尔茨海默病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发病的季节性。老人走失,也不是由季节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方嘉珂说,如果老人处于一种舒适的环境中,很少会出走。在安逸的环境中,老人一般不会出走,除非心理上的需求压倒了物质上的舒适。
一般而言,冬季对走失老人来说是比较危险的,这主要是气温的原因。但在冬季,北方的植被都已枯萎,在室外活动的人比较少,老人走失也容易被发现。“如果屡次走失,说明老人在家已经无法得到较好的照料了,就该送到养老机构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家属反映老人不爱戴防走失的手环、手表,许多老人会自己往下摘,甚至会破坏手环。针对这种现象,方嘉珂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具体的老人应该具体分析,对于单纯只是健忘或者没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他们都能理解家属的意图,所以都会配合。对于已经是阿尔茨海默病末期的老人,他们应该也不会往下摘。不爱戴或者破坏手环的,往往是那些阿尔茨海默病中期的老人,这些老人会对家属的行为有误解,存在一种抗拒心理。比如有的子女在老人患病后不尊重老人,甚至当面斥责老人,这就像年轻父母训斥孩子一样,会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
因而,在为老人佩戴防走失装置时,应该先对老人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如果搞“一刀切”,再好的产品可能都无法发挥作用。“关键不是戴不戴手环的问题,而是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爱。爱给的足够,就会减缓老年痴呆的进展;如果怠慢他,老人在身体上感觉不舒服,心理上对峙,就会加重老年痴呆的进程。”
方嘉珂认为,在老人走失的问题上,关键的不是如何找,而是如何预防。“要让老人把走出去的冲动消灭在冲动发生之前。”比如,家里的环境要适老化,家中的陈设要满足老人“怀旧情”的需求。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沟通,是一个细致的、漫长的过程。“里根最后谁都不认识了,只认识他夫人,就是因为他的夫人一直在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