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间期是指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时程,即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恢复到基线时终点的时程。QT间期延长是心室肌细胞复极延长的标志,主要由K+通道控制。
心脏复极化延迟将产生特殊的心脏电生理环境,可能会导致早期后除极,诱发折返,并可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
普遍观点:高剂量西酞普兰会增加心律失常相关死亡风险
目前也有不少的案例报告了西酞普兰导致QT间期延长的,甚至发生致命性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的事件。
美国FDA也于2011年和2012年两度修改西酞普兰的药品说明书,加入了新的警示信息:有潜在增加QT间期延迟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此外,还建议将推荐的最高剂量60mg/d降为40mg/d。
对于60岁以上的患者,其推荐的最高剂量为20mg/d。若患者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话,则应该慎用。而对于QTc持续>500ms的患者,则应该停用西酞普兰。
有人认为此推荐缺乏可证实的证据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目前还是比较缺乏比较有证实性的临床结局研究。对此,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卫生部门的WayneA.Ray进行了一项研究。
其研究目的为比较服用高剂量的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与同等剂量下的氟西汀、帕罗西汀以及舍曲林,在潜在的心律失常相关的死亡上是否具有差异,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JClinPsychiatry杂志上。
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田纳西州医疗补助计划队列研究(TheTennesseeMedicaidretrospectivecohortstudy),一共纳入了54220名受试者。
其年龄范围为30岁-74岁,中位年龄为47岁,76%为女性,都没有癌症或其他致死的疾病,这些患者都在服用高剂量的SSRI类药物,服用的时间为1998年至2011年。
西酞普兰不会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对于服用SSRI类药物的个体之间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共病情况都是具有可比性的。因为心律失常相关的死亡事件通常都是突然发生和发生在院外。
研究在进行时,将院外突然不可预测性的死亡,也分析了心源性猝死(是预测药源性心律失常一个比较特异的预测因子)。
在校正猝死事件风险后,西酞普兰与其他服用高剂量的SSRI类药物相比,并不具有显著差异。
西酞普兰与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的风险比(HR),分别为0.84、1.24、0.75和1.53。对心源性猝死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对于一些高危患者(60岁以上,上四分位数基线心血管风险)也是如此。
该研究的结论为,与同等高剂量的其他SSRI类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相比,高剂量的西酞普兰并不会导致患者猝死风险、心源性猝死风险以及总体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