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时,我们都恋物,都有自己不愿与之分离的物品。或许,在那小小的心灵里,就算全世界不爱我们了,也还有自己的挚爱。
大家都还记得周星驰曾经的贺岁电影《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狗吗?它非常可爱,相信每个女孩都想拥有一个。其实,岂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并且,如果我们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计会发现,拥有一个像"长江七号"这样神奇而又忠诚的宠物,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孩子的恋物行为,其实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那么,我们孩童时代,都恋了什么呢?
孩子的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这种渴望的对象最初是妈妈,其后还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亲人。然而,这一渴望注定是会受挫的,因为妈妈势必会有种种理由,不时地离开自己,离开的时间有时很短,只有一转眼,有时则很长。
1.孩子在3岁以前
3岁以前的孩子,受不了这种分离,当看不到妈妈时,他们就会哭泣。心理学的说法是,太小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恒定感"。他们只有在看到一个人或物在自己眼前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个陪伴者存在,而一旦看不到了,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陪伴者似乎是彻底消失了。因为妈妈太重要了,不仅满足着一个孩子的所有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满足着他的所有重要的情感需要,所以一旦妈妈不在他的眼前,他的世界仿佛就坍塌了,于是他号啕大哭,这种哭的背后,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痛。
2.孩子在3岁以后
3岁以后的孩子,才初步形成"客体恒定感",即,当一个人或物从眼前消失后,他的心中有着这个人或物的意象,所以这种消失不会令他太
焦虑。
当然,这种"客体恒定感"是逐步形成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在这以前,孩子绝对不能忍受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人或物的消失,在这以后,他就绝对可以忍受了。
简而言之,每个孩子--其实大人也不例外——都渴望绝对地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重要客体,这个客体最初是妈妈。
"过渡妈妈":
弥补妈妈离开造成的伤害
但是,妈妈总是要不断地或长或短地离开自己的,这会给一个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为了弥补这种伤害,一个孩子就会将这种渴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物品上,这个物品,则可以称为"过渡客体",或"过渡妈妈"。
1."过渡妈妈"可以是任何物品
譬如,一个孩子的过渡客体是一团毛线,她每天都攥着这团毛线,仿佛这是天下最宝贝的东西,当这个毛线突然找不到时,她会哭得晕厥过去。这团毛线是一张毛毯的残留物,而这张毛毯是她出生后和妈妈一起盖的,而她的妈妈是空姐,产假修完后便开始满世界地飞来飞去,这令她很痛苦,为了弥补这种痛苦,她便先是依赖那张毛毯,每天都睡在毛毯里。毛毯太脏了,家人把它扔了,那次她也是哭得晕厥过去。后来,她不知在哪里发现了这团毛线,于是视为珍宝,实际上她是将这团毛线当作了妈妈,妈妈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宝贝。
最常见的过渡客体是毛茸茸的玩具,例如各种各样的公仔。电影《长江七号》中,当七仔死去时,缩成了一个毛线织成的玩具,便是这个道理。
2."过渡妈妈"全能又伟大
妈妈,最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心目中是全能的,因为她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逐渐明白妈妈的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随后,他将这种全能幻想转移到了"过渡妈妈"身上。孩子们常对自己的玩具说话,如果你认真去听,你会发现,孩子把这个玩具想象得极其伟大,好像可以把他做任何事情似的。
在小狄的梦中,周星驰刻意描绘了这一点。七仔不仅可以打败"天下最凶恶的狗",还可以给他神奇
眼镜,让他偷窥同学的试卷而考100分,还可以给他一双超级跑鞋,让他在体育课上大放光彩,并且还帮他惩罚了一直瞧不起他的两个老师……
不过,相比之下,对这种全能描绘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还是日本动画片《机器猫》。在这个系列动画片中,不管小主人公有任何梦想,《机器猫》都可以帮他神奇地实现。
温馨提醒:
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孩子处于"全能自恋"期,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为当他冷了、饿了或渴了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尽管是妈妈满足了他,但因为他觉得妈妈和他是一体的,所以他会觉得是自己全能。如果这种"全能自恋"得到了满足,这个孩子便会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但是,如果他的这些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全能自恋便会遭遇挫伤,此后,他会一直执著于这种全能需要。由此,可以说,如果《机器猫》或《长江七号》这种影片中的"全能玩具"特别能打动你,那很可能是你在很小的时候得到的照料
不够好。
3."过渡妈妈"永远不离不弃
除了超能力外,一个过渡客体的更重要的特征是不离不弃,不管我们怎么对待它,它都会忠于自己。这也是每个孩子都干过的事情,那些被孩子当成过渡客体的玩具,不仅被孩子视为珍宝,也被孩子肆意折磨过,但不论孩子怎么对待它,它势必都会"不离不弃"。这样一来,一个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稳感。
其实,这种行为很早便开始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然就是有强烈的攻击性的。譬如,很小的孩子会咬妈妈的乳头,大一些的孩子会掐妈妈,拔妈妈的头发,等等。他们这样做,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你都对我不离不弃,都一如既往地爱我,那就真证明你是爱我的了。
一个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宽容孩子的攻击,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得到了这种宽容的孩子,则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他心中的攻击性会大减。
相反,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可能会对婴儿的小小的攻击过于敏感,于是会惩罚孩子。由此,这个孩子的攻击性便会被过度压制,于是他会执著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上,会找一切机会去释放它。
温馨提醒:
让孩子释放攻击性
我们知道,大人们的攻击行为常常是有目的的,当目的达到时,大人的攻击行为便会停止,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常常没有底线,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满足的那一时刻。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说,最好让一个人在最小的时候释放他的攻击性,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性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而一个青少年的攻击性已比较可怕,一个成年人的攻击性就尤其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