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婴儿作掩护 妈妈组团偷手机
24日上午,莱山公安就近期缴获的300多部手机等物品进行集中发还,200多人领回失窃的物品。办案民警介绍说,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手机都是一个由年轻妇女组成的团伙实施盗窃的,她们大都抱着孩子当掩护,一般不会引起被盗人员的注意。
从警方掌握的一起失窃案的监控录像看,正是一名抱小孩的妇女,在一名受害人掀起商场挡风帘时,瞬间盗走受害人侧兜里的手机。
美女小偷行窃被抓 网友:白瞎了那张女神般的脸
25日中午,郑州34路公交车行至棉纺路嵩山路口附近时,车长赵师傅听到有乘客喊“有小偷”,随即靠边停车。车厢里,一个细眉大眼的女子被一名中年女子抓着胳膊。
“她要偷我的手机,贴我很近,我下意识低头看包,发现她一只手已经伸进了我包里。”“我以前是练散打的,碰上我,你算是栽了。”中年女子说。几分钟后,桐柏路分局民警赶到现场,将当事的两名女子带到了派出所。
偷窃是他们不可告人的“享受”
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曾公开承认自己有偷窃癖,而且热衷于偷知名酒店里的物品——肥皂、毛巾、踏脚垫、甚至电视机;影星薇诺娜·瑞德曾因在一家商店里窃取数千美元物品被判三年缓刑,并承担480小时社会服务……身家富庶的明星们何必为了这些小东西而伸手呢?或许,这都是偷窃癖在作祟。
偷窃癖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其偷窃动机并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偷来的物品并不是自己所需,也不是因为物品的价值,他们常会偷窃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以他们的经济状况或者现实的条件,他们是可以满足自己所需的。偷窃癖表现为一种难以自制的瘾头。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偷窃,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精神分析,人类的行为不外乎获得快乐与回避痛苦。这正是偷窃癖患者之所以成瘾的原因。在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患者可能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或者现实的困境,通过偷窃这种刺激性行为,会让患者获得某种快感,暂时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快感与解脱的感觉,会让患者重复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解决自己的一些精神或者现实的困境。这成为他们那晦涩生活的一种享受。
患者会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内心承担着被发现的焦虑与恐惧,很多患者也对自己的行为倍感羞耻。但绝大多数有此癖好的病人基本不会主动求医,一是羞耻,二也是因为偷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告人的“享受”。
偷窃癖是一种行为成瘾
在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中,偷窃癖被列为“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每1000个人中,就会有6个偷窃癖患者。
和所有的成瘾障碍类似,偷窃癖也是一种成瘾行为。现在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包括偷窃癖在内的冲动控制障碍,和物质成瘾(酒精成瘾、吸毒等)有类似的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机制,甚至有人直接把冲动控制障碍称作“行为成瘾”。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冲动控制障碍与物质成瘾不仅在症状与神经机制有共同之处,而且治疗物质成瘾的阻断剂也能减少偷窃癖病人的偷窃行为。这类研究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也许通过药物就能治疗偷窃癖,那我们只要努力研发这类药物就好。然而,事实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之生理层面的原因,在临床中发现此类障碍还有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原因。
临床发现这些患者通常有心理障碍。他们基本没有有效益的人际支持,没什么朋友,缺乏有意义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内心缺少自我价值感、存在感。常会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通常有强烈的空虚感,常处于不开心、无聊、郁闷甚至厌烦的精神状态。而同时,他们也缺乏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因而容易有不良行为、冲动行为,还表现为强迫症状。他们的生命一片死气沉沉。通过那些偷窃、赌博、网瘾、性瘾等等,能刺激他们沉寂的世界,以此感到自己还活着!
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偷窃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偷窃癖患者多有幼年家教不良史,患有偷窃癖的个体缺少父母的关注与养护,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没有给予足够的爱与支持。这样的个体人际能力相对缺乏,也缺乏自尊、自爱、自我价值感,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更使他们缺少爱和支持。研究发现这样的生存环境将影响大脑的发展,同时也很难于去发展一些必要的人生的能力。家庭暴力、父母亲的不良行为也是影响这些人日后人格心理特征的重要原因。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偷窃癖的发病与发生机制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而的原因均有关系,而这三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治疗:“替代”比“阻断”更重要
1991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高德曼(Goldman)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偷窃癖的理论研究综述。他推测,偷窃癖病人早年经历过创伤事件,这些创伤事件是应激性的,并可能与偷窃行为有关。据此,他推测认为,在偷窃癖病人那里,偷窃变成了一种调节情感状态的方式,用来应对危险、创伤性的情境。这提示我们,也许我们需要从个体生命进程中去了解偷窃癖行为,以支持性的态度去帮助患者发展必要的能力应对情感与现实的压力。
很多患者是因为一些人生的困境,这些症状性行为是他们为自己逃离困境所做的努力,这是他们行为背后的一个良性动机。所以,“替代”比“阻断”更重要,我们可以协助患者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与资源,或者协助他们发展出所需要的能力,以应对其精神或者现实的困境。如此,当他们不再需要承担那些困境所带来的心理精神压力时,他们也就不需要借助偷窃、赌博、磕药来宣泄了。这些方法包括:发展人际能力,学习建立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学会体会他人的关注与关爱,学会发展挖掘资源,寻求与接受帮助;学会给予别人关注与关爱,让他们不仅能找到爱与力量,而且发现自我的价值。现在国外流行的“匿名戒酒者协会”、“匿名戒毒者协会”等同伴互助组织,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建立的。这样的理念也可以试用在偷窃癖病人这儿。这些支持性的替代性的方法,才是能够更有效帮助到偷窃癖患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