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看看碎石被火车碾压后的样子,4名小学生竟通过铁路防护网排水沟钻入铁道线,将碎石放置在铁轨上,导致两列动车被迫紧急停车。其中一列动车车窗玻璃被弹起的碎石击中出现裂纹。
★小编推荐:12岁男孩开轿车 熊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这熊孩子真是让人不省心,闲着没事,总能鼓捣出点乱子,在家里,熊孩子不小心就把手机泡在了水里,把吃的东西当了玩具,把家里的电器拆卸下来研究里面的内容。以至于网友无奈的在网上发帖:防火、防盗、防熊孩子,假如这还是小打小闹,那么,将动车玻璃击破以致逼停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要知道,许多动车运行速度达到了200多公里以上,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让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可不是小事情,但是,这只能怪熊孩子吗?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对于孩子溺爱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导致的是许多孩子任性胡来,犯了错误都得不到惩罚,付出的犯错代价太低,导致熊孩子们对于任何事情都产生了无所谓的心态,就是真做了错事又能怎么样?
孩子犯错,该不该罚?
3~5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往往都面临着一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到底应不应该惩罚孩子?
如果惩罚孩子,什么方式比较合适?使用这些方法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绝对不要体罚孩子
对于体罚,很多家长都知道是不好的,可是更多的家长仍然还抱着“必要的时候也得要打”的心态。
首先,体罚是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的一种的惩罚手段,不能和本文要说的惩罚划等号。
其次,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规则、认识错误,但体罚更多的时候会让孩子一犯再犯。
比如偷吃零食,虽然短期内孩子会因为体罚而停止这个行为,可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行为本身不对,一段时间过后,如果再次偷吃成功,这个行为反而会被强化,就会出现“说了不听”的情况。
最后,体罚还会导致孩子在处理问题时更偏向于逃避责任、寻求借口。还有些孩子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也和父母经常采用体罚有关。
国外育儿妙法“Time-Out”,真的管用吗?
小红母亲的朋友带着3岁的儿子小刚来做客,4岁半的小红与小刚一直玩得很开心。正当母亲与朋友交谈甚欢时,突然听见小刚的哭声。大人闻声赶来,发现是小红打了小刚。
母亲拉着小红走到厨房旁边,说:“你现在只能在这里15分钟了。”说完,给闹钟上了15分钟的时间放在案几上就走了。
开始小红也不停地哭闹,慢慢就没有了声音,闹钟也响了。母亲走过来问小红知不知道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小红点头认错,说是因为自己打了小弟弟,母亲表扬了小红承认错误的勇气,然后简单地说了道理,亲了她额头一下,让小红又和小刚玩去了。
这就是现在很多家长听说过的“Time-Out”,是一种通过暂时不理睬孩子来规范不良行为的“温和惩罚”的方式,形式可以是让孩子到固定的地点罚站或坐小板凳,适合绝大多数3~5岁甚至到8岁的孩子。
这个规则虽然简单,可也有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用了几次就失效了。
这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问题:
1、没和孩子确认好“正当行为”与“不当行为”
事情发生时,家长对错误的界定不够明确,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拒绝、抵抗执行惩罚,甚至会有故意犯错的报复心态。
2、实施地点不固定或不适宜
每一次都在不同的地方,或在卧室里。这样不具有形式上的严肃性,可能弱化惩罚的效果。固定的地点可以加强惩罚的仪式性,增加对规则的认同感。
3、规则执行不够彻底
在执行期间家长心软、答应条件等,对惩罚规则妥协,这实际是破坏底线,默许错误行为。
4、结束以后翻旧账,唠唠叨叨或追加惩罚
结束后,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感谢你配合改正错误,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勇于承认”,然后就不要再重复提起了。
善用“自然惩罚”建立规则意识
“自然惩罚”指的是利用事件原有的惩罚结果去惩罚孩子,不再添加人为的惩罚项目。
就说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很多家长的做法就是狠狠批评一顿,然后接着追在孩子身后喂着吃,或者赌气给孩子断几顿。
其实,如果孩子在饭点闹着不吃,而之后再去要吃的你不给,如此坚持几次,孩子在饭点就会很乖地吃饭。这是因为孩子接受了“不在饭点吃饭,就没有饭吃”这样的自然惩罚结果。
当然,家长最好在孩子承受了这样一个自然惩罚的结果后,给孩子澄清规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自然惩罚”有什么好处呢?
3~5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对外界世界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惩罚”可以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还可以加强孩子对于世界的自主探索欲望,培养自主性与责任意识,而规则、自主、责任又直接关系到升入小学后一个关键的学习品质--意志力的成长。
善用与惯用“自然惩罚”,不仅会让教育省力,更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没有解释的惩罚是无用功
惩罚是为了解释与内化规则,然而多数情况下,很多家长都只是让惩罚停留在了表面的“罚”,没有为孩子解释惩罚背后的原因和惩罚的目的。
惩罚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从“罚”的行为结果认识到规则,从对规则的认识,逐步内化形成自律的习惯。
例如,同样是对于迟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规则的阐述深度是不同的:
●“不能迟到,不然你自己看着办。”--这是对于上学不能迟到这一规则的简单告知。
●“不能迟到,因为如果迟到了,学不到知识,也没有办法和自己朋友一起玩,我记得今天还有你喜欢的课程。”--这是对于规则的解释和内化的过程。
家长要解释清楚惩罚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接受惩罚,单纯停止行为,但却对于规则本身没有领悟。
对于规则的解释是惩罚最关键的部分!再多、再好的方法,没有解释都是无用功,过后的解释非常重要!
惩罚的原则底线
对于惩罚,家长需要注意几个原则与底线:
1、惩罚也需要事前准备,和孩子沟通、确认,不能因心情而定,因事情随意定。
2、立即执行,不要过几天再说。立即实施是对于犯错行为的一种有效遏制。
3、惩罚最基本的底线不能因为情况轻易改动,惩罚内容不能随意修改,需要修改要和孩子商讨确认。
4、就事论事,不给孩子贴标签,不算总账,不事后追加惩罚。
5、惩罚要因人而异。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性格,有什么软肋需要避讳,最适合用哪种方式惩罚。在惩罚的过程中可以惩罚错误,但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
6、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在公开场合惩罚孩子。这样只会激起孩子耻辱、愤恨的感受,弱化惩罚的效用,强化自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