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将手指向一物品,就立即拿给他,甚至孩子的目光落到哪儿,家长就立即将东西拿过来,这样其实抑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1到2岁之间的孩子是语言形成的最好时机,最渴望得到启发式教育,家长应想尽办法刺激孩子的语言。正确的处理办法应是,当孩子将手伸向某件东西时,应告诉他所指的东西是什么,再问他要这个干什么,多给孩子一些语言的刺激,甚至是交流,孩子的语言天赋才能被激活。
3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今年刚满7岁的小琳琳(化名)曾被亲戚朋友称为“小天才”。然而,这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课程听不懂,成绩也越来越差,甚至不肯跟人说话。5日上午,医生终于为琳琳找到了病根——自闭症。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天性究竟是什么?热爱大自然,热爱玩伴,热爱童年游戏,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童年还会剩下什么?死板的英语单词,填鸭式的唐诗宋词,电脑游戏,甚至还有钢琴、绘画等,只能让一个人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童真、童趣,而是成为一个“小天才”、“小神童”、“小大人”,而这些称号的背后,只剩下刻板的唐诗宋词、英语单词、钢琴或者声乐“三板斧”,如果没有真正的童年快乐经历,则这些所谓的神童称号,则是干瘪的、无益的。
早教</a>和溺爱导致<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www.jianke.com/ekpd/' _fcksavedurl='//www.jianke.com/ekpd/' target='_blank'>自闭症</a>" width="400" height="300" src="//img.jianke.com/article/201509/20150921165911740.jpg" />
对于所有孩子是这样,对于那些比较少接触其他小伙伴的幼儿尤其如此。“早期智力开发”,应当说没有什么不好,但切记不能拔苗助长。怕只怕,“早期智力开发”一旦见了成效,孩子的父母就以为大功告成,在“小天才”的漂亮面纱之下,诸如孤僻、偏执、自闭,等等问题都被掩盖,那么,这种童真得不到开发的儿童,就极可能成为自闭症患者,对于津津乐道于“小天才”成功之道的父母来说,岂不是得不偿失?
患自闭症的孩子大多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专家指出,很多患自闭症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关心、缺乏爱导致的,而是因为对孩子爱太多,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抑制了孩子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而导致的。
过分满足孩子,使孩子既不需要动手,也不需要动口,慢慢孩子会感觉什么都不必做,不用说话就能满足需求,没有语言刺激,没有语言交流,就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就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对于一个1到2岁的孩子,反复对他说一个词两三遍,孩子可能就会说出这个词;而对于一个患上自闭症的孩子,需要向他重复说千遍甚至万遍以上,孩子才有可能张口说出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