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刘强,因本轮股灾中在高位满仓做多期指和配资买股票破产,7月23日跳楼自杀。刘强的一位朋友称,刘强患有抑郁症,曾经在大理修养三年来治疗调整,一度以为已经痊愈。“如果继续留在大理就好了,他不应该再回北京。”这位朋友表示,希望大家多多传播并澄清,“我这位才华横溢的师弟,不是因为亏损破产才跳楼。”
>>小编推荐:
人们根据自杀的意图,把自杀的人分为四类:
第一种,有明确自杀意图的,一般会选择一种确保死亡的自杀方式。这属于真正想要了结生命的一类。
第二种,认为自己已经要死了,自杀只是让死的进程加快了。比如那些患了绝症的人。
第三种,认为死后会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去。很多小孩属于这一类,或者是那些狂热笃信来世的成人。
第四种,处于矛盾的心情当中。这种人在自杀或活着问题上经常犹豫,决定自杀的那一刻,通常都是冲动的,而选择自杀的方式也并不能保证死去。这种人的兴趣在于,激起他人的负罪感,或者表达一种愤怒。大多数女人属于这一类。
关于自杀,我们最常犯的十个常识性错误:
1、把自杀挂在嘴边的人不会自杀。
确实有一些人是这样。但也有一些自杀者会在发出预警信号后实施自杀,据研究80%的人自杀死亡者生前曾发出各种预警信号和求救声。当我们没法辨别对方属于哪一种时,最安全的策略是充分重视。
另外,还有一种事实是,四分之三的自杀者事先都曾告诉别人自杀的意图,或者出于发泄的目的,或者是一种呼救。
2、自杀未遂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死。
很多时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杀者的生命。自杀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转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自杀研究专家乔伊纳说:“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很多情况下,第一次自杀只是试探性的,割脉时可能刀口很浅,服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定致死,但自杀者会不断地通过尝试积累“经验”,直到成功为止。
3、当一个人自杀行为未遂后,危机就结束了。
这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是用自杀去威胁别人,自杀未遂、达到目的后会停止。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因偶然原因自杀未遂,连续实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些状态转变非常快、非常好的自杀未遂者值得关注,因为其背后可能酝酿着更大的危机。
4、有过一次自杀念头的人总会想自杀。
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之间有一段长长的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危机时都曾动过一死了之的念头,但这只是短暂的念头,过后往往会克服危机,重新投入生活。
5、不能和想要自杀的人谈论自杀,因为谈论自杀会诱发其自杀的行为。
事实并不是这样。以温和的、镇定、接纳的态度与对方交谈,可以让对方重新思考,可以赢得时间来做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接纳对想要自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苦闷会得到宣泄,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承托。有可能他们会因为这些温暖而留恋世界,把跨出去的那只脚收回来。
6、情绪好转会减少自杀倾向。
许多自杀的案例遵循着这样的路径:自杀—未遂—情绪渐渐好转—亲人朋友放松警惕—再度陷入自杀情绪—再次尝试自杀。
可见情绪好转并不代表自杀冲动真正消除,周围的人一旦放松警惕,很可能就给了一个人自杀成功的机会。
7、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自杀作为一种应激性的行为,多数由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引起,比如说:失去亲人、朋友、配偶,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癌症患者自杀率很高)、财产遭受损失、权力和尊严受到挑战、遭遇挫折等等,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
在许多名人的自传中都会提及自己“那时连死的心都有了”,可见自杀的想法非常普遍。根据调查,30%的韩国人曾有过自杀念头;河南省疾控中心调查发现,22%的初中生和26%的高中生曾想过自杀。
8、自杀的人都有心理疾病。
在美国,自杀的人中90%之前被诊断患有精神障碍,而根据费立鹏的数据,中国的自杀者中只有63%的人有精神疾病,吴飞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个数据。
换句话说,西方的自杀更多的是一个医学问题,而在中国因为大量自杀行为并不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所以自杀成了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9、自杀很容易。
当然不是,有人很可能尝试了20次之后才自杀成功。人们常用的自杀方式的成功率都没那么高,而且过程非常痛苦,更毫无体面可言。
10、自杀是冲动性行为。
这不完全正确。那些受到强烈情绪支配的自杀,确实有可能是冲动行为,但有些自杀行为是在强大理性支配下的行为,会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
11、只有严重的抑郁症者才会自杀。
不完全正确。有些严重的抑郁症者可能连实施自杀的动力和精力都没有了。那些处于抑郁加重、想要摆脱又无力摆脱的人自杀的危险性最大。
12、自杀成功的都是坚决想死的。
有些人一心自杀却没死成,也有人只是想吓唬别人一下,却因为选择的手段非常致命而一次成功。许多自杀者其实对生活依然抱有希望,很多人会在遗书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只不过他们没有机会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创始人费立鹏和学者吴飞都发现,很多自杀成功的中国女性只是一时冲动,并没有那么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