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孤独症儿童数量的急剧上升,现有的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康复机构在数量上和质量规格上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康复需求,二者之间已经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越早干预对病情越是有利,但高额的康复费用和庞大的康复队伍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因此,调整这样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了燃眉之急。
令人堪忧的机构现状
由于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公立的康复机构寥寥无几,而类似郑州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这样规模大,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民办非盈利康复机构更是屈指可数,大多的孤独症康复机构都是人满为患,收费相对较高,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缺失和潜在商机。因此,一些小规模的康复机构应势而出,这其中有的就是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为了能长期的陪伴和照顾孩子,放弃事业来成立这样的康复机构来帮助其他的孩子;还有些是单纯的因为发现了商机,才成立了这样的机构。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但因为专业和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都可能导致社会上现有的康复机构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甚至可能会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再者,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里,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师资力量也相对较为薄弱,没有太多的经费来合理的调节师生比例,一位老师带的学生超过了他所能及的范围,这就可能造成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能照顾好孩子的安全,康复训练只能成为业余时间的附加课了,最终会由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支撑不下去,这些机构的初衷是好的,但面对现实还是无能为力。
除此之外,目前许多的康复机构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也只是在摸索中前进,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组织者和发起者,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才能为这些星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回归社会。”张桂娥教授(孤独症儿童“自然训练法”的创始者和践行者)说道。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我国,孤独症康复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缺乏较为完善的培养制度,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程度较低。因此师资环节的薄弱成为制约孤独症康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康复需求和师资配备之间形成了一个致命性的缺口。
规范管理是众多家长的心愿
面对这样的状况,最担忧的莫过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的孩子整天被关在屋里,不敢让他出来”,“我的孩子已经九岁了,去了多少康复机构人家都不愿意再接收,因为年龄太大了”,“真希望国家能管管我们可怜的孩子”,几位妈妈在难过的诉说着心里的苦闷。一些星儿家长在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的规范管理上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有关部门要划定一个统一的康复机构成立标准,要指出具备那些硬件设施和管理资质才能注册成立这样的康复机构,比如需要有多大的场地,什么样的设备,师资团队这样的软实力也可以划在成立条件的范围内,保证注册成立的机构具有较强的实力,能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条件。
其次,要加大对这些正规的康复机构的资金帮助和支持,以及对于康复人员的培养,为这些机构提供人才源。注册这样的非营利性民办机构,要想达到规模与要求,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有了资金的支持和人才的支持,这个机构才能良性的运转下去,惠及到更多的孤独症儿童,拯救更多的家庭。
此外,在这些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以后,国家可以建造一些附带简单化的牧场或者是工厂的养护机构等场所,让这些孤独症儿童在锻炼康复之余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从事一些重复性强,难度系数小的工作。这也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不用担心孩子回家以后再退化,父母可以出去工作,定期来看孩子,还可以让这些孩子为社会贡献出他们的力量,回馈社会,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或者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建立专门吸纳孤独症儿童的学校,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享受学校的阳光坏人温暖,郑州市惠济区厚德小学在这方面就开了这样一个先河。
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行动。这些孩子都是遗落凡尘的天使,他们的内心纯洁而又天真,所以,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来挽救这一颗颗掉落凡间的星星!
(实习编辑:潘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