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效果不好,副作用也很大;我们则尝试使用按摩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中医辨证上,孤独症属于肾虚、先天不足等范畴,劳思、抑郁、恼怒、伤感等因素还会使病情恶化。肾主脑、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情志方面,肾主恐。肾先天不足,必然反应到脑部的病变,这一点与西医的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生态学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分析结果皆提示孤独症与个体的脑和神经的发育异常、病变有关);肾主骨,肾虚则骨头发育异常,往往从孤独症儿童的囟门闭合较晚、头顶有明显的隆起、出牙较晚、牙齿小而异形等方面得以印证;肾开窍于耳,孤独症的孩子肾虚,导致其听力不敏感,视听不同步;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出现问题,则导致他们的平衡觉出现问题,他们的时间知觉、方位知觉、运动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及其相互配合的能力很差;肾其华在发,由于肾虚,孤独症孩子的头发大多表现为没有光华,象枯草一样,发质软黄稀疏;肾主恐,则体现在孤独症儿童由于肾虚导致胆小、经常无名恐惧、没有自信等方面。我们基于对孤独症中医辨证结果,建立了中医经络穴位调理按摩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思路,治疗原则就是:固本培元,补足先天,清脑益髓,养血生血,安神定志,宁心开窍,梳理气机,促进患儿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中医对于病人病情的诊断,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仍然是基于望闻问切。岳医生认为,孤独症的病因多由于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兼或后天失调所致。孤独症患者往往先天性发育不良,脉象大多肾水不足、肝脉弦急,他们除了认知、语言、眼神、交流、智力有异常表现外,一般注意力不集中,魂不守舍,还可能有有弱视、弱听、多动、急躁易怒、发育迟缓的表现。孤独症的实质就是先天性发育不良,从而导致形神相脱。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五脏不安,则魂、魄、神、意、志无所归藏,导致患儿产生上述病情。通过穴位按摩,安五脏,定魂魄,可以很快取得疗效。
人体经络本身就是天然药库,选取穴位进行调理,可直接刺激人体经络、脏腑,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避免了多数孩子因脾胃湿寒体质所导致的药物不吸收问题(这也是中西药物对孤独症孩子难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我们发挥业务专长,根据家长普遍愿意按摩、不愿意针灸的实际情况,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研究出合理的穴位配方,结合丰富的按摩手法,开展孤独症的穴位按摩治疗,效果及速度远远高于单纯性训练,患者的进步特别快,不少孩子经治疗后,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逐步融入正常儿童,全国各地的家长们慕名而来。
经络穴位调理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形态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含典型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孤独症倾向、孤独症疑似、阿斯伯格综合症等。在按摩过程中,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与孤独症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语言训练。除按摩外,我们不反对家长安排儿童去各种训练机构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经络穴位调理按摩治疗儿童孤独症,效果的确神奇,但是仍然有家长由于对于中医的认识不够,或由于受近些年来贬低中医言论的影响,对按摩疗法心存疑虑;也有家长因为常常见到按摩医术被广泛运用于颈肩腰腿痛外科治疗,从而误认为按摩治疗的范围仅仅是外科而已,对于按摩医术应用到内科,而了解甚少。在接待家长咨询的时候,总是碰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中医发展的根基上,来解释按摩治疗、尤其是内科按摩治疗的重要性。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通过阴阳认识、五行认识、脏腑认识,结合望闻问切来辨证;根据辨证结果,通过医疗刺激的介质施以治疗,首先让刺激归于经络,然后归于脏腑,使脏腑达到平衡,实现整体治疗的整体观念。医疗刺激的介质,出现两条分支:一条分支是中药,它是大家最常见、也最易从思想上接受的方式,被大家忽略的是,开中药必须引药归经,让中药归于经络、刺激脏腑才是中药治疗的根本;另一条分支是直接对经络施以穴位刺激,包括针灸和按摩,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穴位,直接刺激经络,然后把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脏腑。这两个分支相比较,使用针按的刺激,比使用中药的效果更直接。针灸和按摩相比,按摩有又具有安全性,也更具有可普及性。如果治疗的对象是儿童,按摩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不建议使用针灸。理由如下:
第一,孩子小,不配合,反抗较强,容易出现事故。
第二,针灸的穴位较少,而每次按摩的穴位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针灸的效果故远不如按摩。
穴位按摩治疗儿童孤独症,是根据对儿童孤独症的辨证结果,给出一系列穴位组方,对穴位、经络施以直接的刺激,实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比较直接,所以收效很快;不用口服,所以对身体没有毒性,没有副作用。正因为这种高效性,所以我医院开展治疗的效果特别好。
二、儿童孤独症康复最好是按摩治疗与训练相结合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临床水平还不高,初步建立了评价评估体系,但诊断和干预疗育严重脱节。对孤独症患者进行中医经络穴位调理按摩,效果及速度远远高于单纯性训练。穴位按摩治疗,是依据《黄帝内经》(我们认为是最早的、最系统的人体科学)的启示,针对孤独症患者人体进行的实际的、有接触的治疗。经治疗后,既可以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外围症状,而外围症状的改善又进一步能够促进核心症状的改善。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患者的进步就比较快。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排斥训练。治疗是调理内因,训练是调理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才能让患者发育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孩子。
抓住6岁以前的最佳干预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对孩子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的未来部分取决于家长付出的努力。目前关于孤独症的训练方式,也有一些“流派”。比较得到广泛接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训练方式是ABA(AppliedBehaviorAnalysis,即应用行为分析方式),提出者是洛瓦斯(Lovaas)。其实这个思路说不好听一点,和训练动物有类似之处,简单讲,就是通过适当形式的奖励来对正面行为进行强化(reinforce),对负面行为进行抑制,从而让患儿养成合适的行为规范、提高认知水平。ABA讲究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单纯性训练对于孤独症的效果仍有待提高。提出这一论点,并不是否定训练的作用。按摩疗法与训练不存在任何冲突,二者可以同时进行。我们主张治疗与训练相结合,反对单纯性训练。如果治疗和适当的训练相结合,还可以促进康复进度。这里我们反对的“单纯性训练”,是指一些机构或个人把训练宣传为孤独症康复的唯一手段。从动机上讲,这种做法没有真正考虑和体会孤独症患者家长的康复要求,片面强调只有自己才能提供完美的服务;从设计上讲,一些训练项目,尤其是一些过度消耗体力的训练项目,往往超出了孤独症患者的负荷,以至于即使换作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制,这种强制很可能造成患者的二度心理伤害,导致孤独症孩子不但不进步,还可能退步,所以在设计训练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训练的度和量。
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方案林林总总,有医疗手段,如药物注射,服用西药、中药,中医按摩、针灸、理疗;也有非医疗手段,如康复训练。各种方案,其收效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宜顾此失彼,相互排斥。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孤独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从而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孤独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孤独症康复必须先通过治疗活动把孤独症儿童改造成为可以教育的对象,然后才能实施教育。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患儿进行的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实习编辑:潘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