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精神障碍 > 丰胸,先突破心灵障碍

丰胸,先突破心灵障碍

2015-02-27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小乳房的女性小时候是为养育者分忧的孩子,她听话、忍耐,做得像养育者期望的那样好。她尽力控制着性别特征的出现,小心翼翼地约束乳房的发育,因为这很可能是她的养育者的意向。

  现代化的都市中,女性丰胸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女性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似乎都不奏效。丰胸,对她们而言成了一件了无希望的事情。

  乳房发育和心理成长史有密切关系

  尽管有些爱美的女士们使用了大量丰胸的药品,参加了大量的形体健美运动,但低头一看,胸前依然是一对小乳房———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生理的作用微乎其微,乳房成长的决定权不在于其内部的脂肪和腺体,而在于大脑。身体和心理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密切,乳房作为给予和承受的实体,直接保留着一个女人心理成长的痕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乳房发育和心理成长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小乳房的女性通常都有弟弟。如果家里全是姊妹花,没有男孩,排行最小的最可能有一对小乳房。

  小乳房是女儿对家庭气氛适应的结果

  小乳房的女性小时候是为养育者分忧的孩子,她听话、忍耐,做得像养育者期望的那样好。她尽力控制着性别特征的出现,小心翼翼地约束乳房的发育,因为这很可能是她的养育者的意向。

  “你要是个男孩该多好”、“妈妈盼了四次,到你这儿,还是个丫头”,别以为做父母的可以随便说这话,在女儿听来却是字字千钧。这种态度是对孩子性别的否定,它直接内化成一道屏障,阻隔着性激素的涌动。

  父母对子女的性别歧视态度包括:

  在小儿子出生后,明显地表现出对这个男性新成员更多的疼爱;

  女儿看到自己尊敬的父亲总是带哥哥忙这忙那,顾不上理睬自己;

  在女儿心中树立英雄形象,而所有的英雄都是男性;

  父母把无男性后代的事实暗暗引为终生遗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女孩儿会多一层心思,看上去好像是多了一些成熟,实际上是多了一份自责。她责怪自己作为女性的那部分的存在,然后,她会在养育者在乎的其他领域力求发展,作为缺撼的补偿。因而她们几乎肯定在某一方面多有成就,比如:学业、财富、为人处事。但是这一类女孩也几乎都无法长出丰满的乳房。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单对乳房发育来说,带着关爱的否定比明显的否定还要糟糕,倒是很多公开的虐待养育出乳房坚挺的女性,这在歧视妇女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常见。

  想要丰胸,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直到长大以后,小乳房的姑娘好像突然之间知道了做女人“挺”好,而在此以前她还一直为纤细的身体窃喜。尽管她可能依然嘴硬,表示对丰乳肥臀的不屑,却开始有所行动了。她开始做俯卧撑,做广播体操,参加健身班……不见收效后,就开始了一系列药物的内服、外用。然而无论她多么努力,小乳房仍然没有鼓胀的迹象。已经长大成人的她,低头看着自己的身体,第一次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心理好像不再起作用,不像她当年压制乳房的发育那样随意了。其实“心身关系”仍然存在,也正因此她才没能成功。

  这是因为大脑里,在“丰胸”意念的附近,存在着另一个意念,这便是过去那个抑制性征发育的意念。用“黑洞”来比喻头脑里的这个意念比较合适———第一,它吸收太多的能量,以致她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分配给新的意念,丰乳的愿望自然成空;第二,它不能被“看见”,小乳房的姑娘很少承认愿意当男孩。

  解决之道:新态度,新乳房

  心理学家对这类女人的建议是,丰乳不该从药膏或者哑铃开始,而应该向大脑里透视,回望二三十年走过的历程,发现那道印刻在心底的深渊,这才是胸怀丰满的起点。

  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遗憾,有时需要一点勇气。下决心丰乳的姑娘必须成为一个探险家,摸索着岁月的坎坷毅然前行,直到重新听到那有关性别的非议,直到长辈遗憾的面孔如在眼前,直到“恨不生为男儿身”的感觉从久远的过去浮到胸口。

  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需要医生与她一道抚慰一位孤独的“小女孩”,那便是童年时代某一时刻的“她”。那个“她”,当年从小乳房姑娘的心理和身体里分离出去,成了一个弃儿,迷失在深不可测的心底。而“她”是她的一部分,作为女性的那一部分。“她”的丢失使她不再完整,令她自卑。而她的男性化理想只是权宜之计,非她所愿,是她破碎了自己的身体来取悦养育者的无意识的计谋。

  她必须给予那走失的“小女孩”真心的安慰,爱抚“她”寂寞的泪眼。“小女孩”接受了安慰才会同意回转,融入她的本体,使她恢复完整。

  这个时候,乳房就会接收到一个鼓舞的刺激,大脑撤去了一切栅栏,雌激素一路畅通地拥挤进性征之地。丰乳在一系列心理技术的支持下也就进入胜利的尾声。

  精神分析论的解释

  以上对于丰胸障碍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基本上是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分析”一词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在一篇关于“神经症病源”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所谓分析,是指治疗者把病人受到压抑的心理元素从潜意识中召回到意识中来,然后剖析这些心理元素。病人的症状和病理表现就像复合物,其组成元素是各种动机和本能冲动。病人对此是毫无所知的,但通过精神分析可获得这些症状的成因,从而使其进入病人的意识,使病人认识到问题的根源,迈出心理治疗的第一步。

  精神分析理论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以前的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密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像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那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潜意识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它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前意识,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被人所意识到。

  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如女孩对自己性征的压抑,以及寻求学业、成就、财富等其他方面的升华,都有无意识的作用。

  精神分析还重视对人的早年经历的探讨。如果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受到挫折,则在心理上产生特殊的脆弱点,形成特殊的防御方法。人在发育初期,内在系统尚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和创伤非常敏感,反应剧烈而且影响深远,因此童年的创伤往往是躯体障碍的根源,如女孩受到压抑的女性意识会导致成年后的小乳房。

  精神分析理论也对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儿童时期所认同的双亲或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经常相互冲突。为了适应内心的挣扎和外界带来的挫折,“自我”会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以减少心理负担。女孩过分地不适当地利用这种心理自卫机制,常常引起精神症状,进而诱发躯体病理反应或障碍。

  精神分析自创建一百多年以来,经过多次修正,其主要思想被保留下来,即:(1)要以动态的眼光来了解人的心理、行为及病情的形成;(2)要把注意点从意识层面推广到无意识层面,以便较有深度地了解人的动机与行为表现;(3)指导病人提高对自己心理与病情的领悟,以促进行为的改进与成熟。这也是现在“分析性心理治疗”理论的精髓。

  (实习编辑:黄加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