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态度往往是漠不关心。不关心,是不是意味着外界的变化对他们没有影响?不是的。其实,新的鞋、小汽车、吃饭的碗;重新布置的家具;走不同的路线;衣服上的脏点;其他人走进屋子里以及其它各种变化都会使自闭症的孩子感到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
自闭症孩子往往都有仪式化行为。一方面,他们特有的仪式化行为能用于寻求舒适的感官刺激,所以他们会重复这些能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和肌肉知觉方面愉悦感的仪式化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会用仪式化行为来滤除对他们而言是不能承受的、感到不适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知觉方面的整合性刺激。
仪式化行为似乎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或者表达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快乐、不适、恐惧或者困惑的表现。仪式化行为体现了能力的局限,或者是孩子在令他们困惑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秩序感的方法。为什么自闭症的孩子如此“热衷”于仪式化行为?通过以下举例,或许可以窥见自闭症孩子的仪式化行为的缘由。
3岁的Gary通过书本和“我的鼻子上有个青蛙”这首歌,学会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Gary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听歌,然后用手指着身体的部位。他也喜欢听着歌,依照妈妈操纵的青蛙玩具发出的指令来做动作。每当青蛙玩具要他指向原先书本中没有提到的身体部位时,Gary都要尖叫。他已经把这个活动泛化到其他道具,但是这首青蛙歌和特定身体部位之间的关联对他来说还是固定不变的。
6岁的Caroline的仪式化行为是非得要坚持每天的常规活动内容都是可以预测的。当有事情打断这个常规安排的时候,她就会非常不安。这些例子包括老师没有来;学校里没有供应周五的常规午餐(比萨);妈妈从学校接回家里的路上,转而去干点别的事情。
Mia的二年级老师在教室离挂了15张彩色的卡片,用具体化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社会性词语。比如,“奋斗”的意思是“要努力试三遍,然后才求助”;“变化”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耐心”的意思是“当等待的时候,要做一做放松的程序。”当问Mia哪个社会规则卡片最容易做到的时候,Mia看了好久,回答说“是奋斗。”当问Mia哪一个最难做到时,Mia马上就说“变化,我不喜欢变化。”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的Alex解释说:“我有一些对我的举止有帮助的仪式化行为,也有一些让我烦恼的仪式化行为。”
作为自闭症患者的Barron描述它的童年经历:“我喜欢重复的事情。每次我去开灯的时候,我总知道灯一定会亮。当我按下开关的时候,灯亮了。这给了我美好的安全感,因为它每次都一摸一样地发生。”
可以这样说,仪式化行为是自闭症孩子一种强烈的内心驱使,一种愉快的体验,或者是一种从过多刺激源的环境中得到补偿的方法,当习惯出现,变化的出现的就会引发他们的不舒服的情绪。
(健客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健客网)
(责任编辑: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