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皮肤性病   >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

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国外有人统计为0.1%-0.05%。在婴儿中则更高,大约3%。女与男之比为2:1或1.6:1。曾有婴儿异位性皮炎的小儿多为男性的报道。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左右至2周岁;儿童期,3~10岁;青年期及成人期,约12~23岁。每个病例并不一定按这三个阶段顺序发展,或缺其一、两个阶段,或二、三个阶段连续发生而无缓解的无症状期。多数病例于婴儿期自愈,平均约有10%的病人移行至成人期。2岁以后发病者病程长,难治且常移行至成人期。年长患者较少见,有人统计约2%~25%超过45岁。亦有报告本病于30岁左右痊愈,但亦有延续顽固而无缓解期,至50~60岁方痊愈者。
(一)婴儿期 亦称婴儿湿疹,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亦有报告生后第2或第3周发生者,然而此时诊断较难。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头皮,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 渗出型及干燥型。
渗出型的湿疹多发生于肥胖有渗出性体质的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由于处理不当扩展至全身变为红皮病,并常伴有腹泻、营养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干燥型的皮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为淡红色的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慢性时亦可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除上述两型外,有人还分出脂溢型,其特点为皮损发生在头皮、耳后等皮脂腺发达区,可产生黄色厚痂,但其基本特点和渗出型相似。
无论哪一型均有阵发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病程慢性,在经过中时好时坏,一遇不良刺激或服用敏感的饮食,气候突变,穿着紧身的毛、丝绸衣服,感染或用肥皂清洗过勤等而使病情恶化。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二)儿童期 5岁前占80%。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 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损表现全身散发痒性丘疹,多发生四肢伸侧及背部。丘疹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较红。丘疹干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陈旧者小而硬。大多数皮疹顶端被抓破,可见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三)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 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 明显色素沉着, 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异位性皮炎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异位性皮炎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异位性皮炎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异位性皮炎找医生

更多 >
  • 李海翩 李海翩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皮肤科
  • 陈学荣 陈学荣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 马川 马川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 李虹 李虹 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皮肤科
  • 张国龙 张国龙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放疗、化疗科
  • 陈建军 陈建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皮肤科
  • 李灵 李灵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
  • 何文红 何文红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小儿科

异位性皮炎找医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