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型心肌病别名:心肌病
一、症状
1.一般表现 本病起病比较缓慢。多发生于热带和温带,热带稍多于温带。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早期仅有发热、全身倦怠、头晕、气急,多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生者。病变以左心室为主者有左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气急、咳嗽、咯血、肺基底部罗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等;病变以右心室为主者有左心室回血受阻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等。心包积液也可存在。内脏栓塞不少见。
2.心室功能障碍表现 右心室或双心室病变者常以右心衰竭为主,临床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左心室病变者,因舒张受限,尤其在并存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等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及心绞痛。
3.体征 包括血管及心脏方面的异常体征。心脏搏动常减弱,浊音界轻度增大,心音轻,心率快,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失常。常见的有颈静脉怒张、Kussmaul征、奇脉。心界正常或轻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P2正常或亢进,可闻及奔马律和收缩期杂音。
二、诊断
X线检查示心影扩大,可能见到心内膜心肌钙化的阴影。心室造影见心室腔缩小。心电图检查示低电压,心房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心房颤动,也可在V1、V2导联上有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内膜增厚,心尖部心室腔闭塞,心肌心内膜结构超声回声密度异常,室壁运动减弱。在原发性患者室壁不增厚,在浸润性病变室壁可以增厚,舒张早期充盈快,中、后期则极慢。心包膜一般不增厚。心导管检查示心室的舒张末期压逐渐上升,造成下陷后平台波型,在左室为主者肺动脉压可增高,在右室为主者右房压高,右房压力曲线中显著的v波取代a波。收缩时间间期测定不正常。
一般情况下,RCM的症状和体征均较明显,误诊机会很少。诊断要点:①心室腔和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②舒张功能障碍,心室压力曲线呈舒张早期快速下陷,而中晚期升高,呈平台状;③特征性病理改变,如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心脏淀粉样变和硬皮病等,可确诊。
本病主要是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缩窄性心包炎 在临床上须与缩窄性心包炎鉴别,尤其右心室病变为主的限制型心肌病,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以下要点有助于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①有活动性心包炎的病史;②奇脉;③心电图无房室传导障碍;④CT或MRI显示心包增厚;⑤胸部X线有心包钙化;⑥超声心动图示房室间隔切迹,并可见心室运动协调性降低;⑦心室压力曲线的特点为左右心室充盈压几乎相等,差值<5mmHg;⑧心内膜心肌活检无淀粉样变或其他心肌浸润性疾病表现。
2.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时心室肌可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增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压升高,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晕厥。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者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常伴震颤。杂音的强弱与药物和体位有关。超声心动图示病变主要累及室间隔。本病无RCM特有的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和舒张中、晚期缓慢充盈的特点,有助于鉴别。
3.缺血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肌肥厚 此两种情况时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改变,且均有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压升高及心排出量减少等与RCM表现相似,但缺血性心肌病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证据,冠状动脉造影可确诊;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多有长期血压升高及左心功能不全的病史;此外,两者在临床上均以左心受累和左心功能不全为特征,而RCM则常以慢性右心衰竭表现更为突出。
限制型心肌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限制型心肌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限制型心肌病找医生
更多 >限制型心肌病找医院
更多 >- 医院地区等级
-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武侯区 三级甲等
-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沙坪坝区 三级甲等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渝中区 三级甲等
-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 铜梁县 三级甲等
- 陕西省人民医院 碑林区 三级甲等
- 西电集团医院 莲湖区 三级
- 浏阳市人民医院 浏阳市 二级甲等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芙蓉区 三级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