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传染科   >  异尖线虫病

异尖线虫病别名:鲱鱼虫病

症状轻重与感染虫数、寄生部位和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异尖线虫幼虫可寄生于咽喉、胃和肠黏膜内,但胃受累为最常见,约为肠的2倍。日本报告胃异尖线虫病最多(97.3%)。
潜伏期一般为2~20h。据日本报告从吃生鱼片至发病的最短为30min,最长为168h。3~8h内发病者占64%,12h内发病者占88%。肠异尖线虫病潜伏期较长,一般在吃鱼片后1~5 天发病。临床症状与体征按幼虫侵入部位可分述如下:
1.胃异尖线虫病 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是由于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过敏性炎症;后者是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过敏反应。幼虫寄生于胃体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反复发作,常伴恶心、呕吐;少数有下腹痛。偶有腹泻。70%患者大便隐血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胃X线钡餐检查150例,其中有胃角增宽、胃窦部僵直、狭窄或胃蠕动时有强直感者68例;有充盈缺损样改变者16例。胃水肿以压迫时柔软性消失及胃黏膜皱襞肿大作为判断依据。胃可见充盈缺损和粗大皱襞者70例,胃水肿和黏膜皱襞肿大波及胃体部伴明显变形者34例。113例X线摄片检查均见有虫体。胃镜检查150例,除贲门部外均可见到虫体钻入,以胃角和胃体部为多,局部可见界限不清的轻微隆起,皱襞肿大;在虫体钻入处的胃黏膜有轻度渗血及糜烂者38例。150例中检出虫体151条,均为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其中检出3条者1例,2条者3例,其余各1条。
2.肠异尖线虫病 男女之比约1.8∶1,10~39岁患者为主,病变部位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直肠等。常在吃生鱼片后1~5天内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低热,继而出现腹泻、柏油样黏液便,右下腹和脐周等处有压痛。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等。患者常因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而手术,在病变组织中发现本幼虫而确诊。
3.食管异尖线虫病 日本曾报告1例77岁女性患者,发病前l 天晚餐吃生鱼片后感心窝部疼痛,午夜感胸骨下刺痛、嗳气,次晨就医,立即进行纤维内镜检查,在食管下段发现有白色虫体,用钳取出,鉴定为异尖属幼虫。
异尖线虫幼虫在生食海鱼片时直接钻入咽喉部黏膜内,引起喉咙发痒,恶心或咳嗽,常可将幼虫从痰中咳出或呕出。近年来在美国东西岸地区报告的病例较多。有时用喉头镜检查。可发现虫体,常用钳取出而症状缓解。
4.肠外异尖线虫病 本幼虫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包块,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5.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凡在流行区有生食海鱼后有腹痛、呕吐者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0%左右),胃液和大便隐血阳性者应疑及本病。
6.胃镜检查 发现幼虫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找到虫体横切面可以确诊。胃镜检查可见整个胃黏膜黏液增多,皱襞肿大,其中可见白色透明头部钻入胃黏膜的活幼虫,呈螺旋状或S状盘曲。虫体周围的黏膜糜烂,有凝血块、出血或白苔等改变。
7.X线钡餐检查 胃部X线表现:①胃角增宽,呈反抛物线状;②胃边缘僵直,双边化,胃壁不整齐,有充盈缺损等;⑧胃皱襞肿大。肠道钡剂检查:钡剂进行呈节状,患部可见锯状或棍棒状阴影,其上方肠管扩张。
8.免疫学检查 以异尖线幼虫纯化抗原作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升高。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呈阳性反应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9.病理组织学检查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时在蜂窝织炎型、脓肿型、脓肿肉芽肿型和肉芽肿型的病变组织内能见虫体、虫体角皮或肌层的切面。
10.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 近来研究根据简单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及宫脂线虫的核糖体DNA片段不同,建立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方法可用于诊断人和动物体内异尖线虫病。

 

本病应与消化道肿瘤、胃癌、胃息肉、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胃肠炎等鉴别。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异尖线虫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异尖线虫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异尖线虫病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