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别名:登革休克综合征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1.登革出血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常于病程的第2~5病日出现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
2.登革休克综合征 患者在发生出血的基础上,其血压和脉压呈进行性下降,随即进入休克状态。早期患者的神智仍可清醒。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逐渐表现为恐惧、烦躁、谵妄和昏迷,可于4~24h内死亡。
1.流行病学资料与登革热相同。
2.临床表现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出血倾向,如皮肤有瘀点、瘀斑,腔道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等。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出现血压和脉压的进行性下降,当收缩血压<12.0kPa(90mmHg),脉压<2.7kPa(20mmHg)时,患者即进入休克状态。
3.实验室检查 可发现血液白细胞总数从减少到轻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可低至30×109/L以下。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凝血因子减少,补体水平下降,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血浆清蛋白降低,血清转氨酶升高,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同登革热。
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再加上发生多器官较大量出血、肝大、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者,诊断为登革出血热。若患者在登革出血热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休克者,则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钩端螺旋体病皮疹、皮肤瘀点较少见 较常出现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早期即有肾损害,尿中出现蛋白质、细胞和管型,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多。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常出现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
2.败血症多有原发性感染病灶 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多、核左移,休克常见。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可出现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迁徙化脓性病灶。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3.流行性出血热 病程中疼痛、高血容量综合征、肾损害更显著,外周血液白细胞增多,常达20×109/L以上,异型淋巴细胞占10%以上。多于退热时出现休克、病情加重,随后出现少尿或无尿。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则出现严重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血清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于冬春季发病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瘀点、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可在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发现紫红色球菌。血液、脑脊液培养可有脑膜炎球菌生长。
5.恙虫病重型病例后期亦可导致出血和多器官损害 可在绝大多数病例的皮肤发现焦痂或溃疡 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阳性,效价达1∶160或以上。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6.伤寒缓慢起病 体温逐渐升高,表情淡漠、玫瑰疹常见。外周血液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亦可出现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血清肥达试验可阳性,血液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7.重型药物过敏反应有应用致敏药物史 皮疹可为多形性,如斑丘疹、荨麻疹、瘀点、瘀斑等,严重病例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广泛性皮肤充血、水肿、瘙痒常见。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亦可出现休克、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血液白细胞总数常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急性中毒 有误食毒物史,如毒蘑菇、河豚、鱼胆、杀虫剂、毒鼠药、甲醇等,起病急,突然出现头痛、腹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乏力或麻痹、昏迷。若延误诊治;重型病例后期亦可出现休克、出血和多器官损害。进食后的残余物、血液与尿液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
9.急性白血病起病较缓慢 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和易发生感染。体格检查可发现胸骨压痛,肝、脾大。若延误诊治,后期亦可出现休克、出血和多器官损害。外周血液出现幼稚的白细胞。骨髓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登革出血热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登革出血热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登革出血热找医生
更多 >登革出血热找医院
更多 >- 医院地区等级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越秀区 三级甲等
-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杨浦区 三级甲等
- 西京医院 西安市 三级甲等
- 西安市第八医院 新城区 三级甲等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湖区 三级甲等
- 淄博市第一医院 博山区 三级甲等
- 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 宝安区 三级
- 潍坊市人民医院 奎文区 三级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