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胀别名:小儿腹部膨胀
腹胀是一种临床症状,在正常情况下,2岁以上小儿与成人一样,除胃与结肠外,小肠内均无气体,新生儿小肠内正常均应充气,无积气则多为病理现象。特别是饱食后全腹膨胀,常高出剑突,饥饿时则腹部空瘪,如果持续膨胀不瘪,并有张力则可认为是腹胀。
患儿多有急或慢性病容,腹部隆起高出于胸部,严重的腹胀可影响呼吸,不能平卧。腹部检查:轻叩腹部,鼓音为气,实音为实性肿物,实音同时有传导性震颤为积液,腹部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气胀也有两种情况,一般是胃肠胀气,但也有少数是气腹,这两种情况,除通过立位X线检查膈下积气外,临床上腹部轻浅的拍诊可感到气腹较空软,而肠内胀气可摸到肠形。大孩子可依靠左侧卧位,叩诊肝浊音界来鉴别,气腹时肝浊音界消失。
腹胀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如何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必要的化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做出正确诊断,进而进行恰当、及时的治疗,是每一个儿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临床体格检查:小儿腹胀的临床体格检查非常重要。通过认真、细致的临床体格检查常可对疾病做出大概的诊断,或找到进一步进行辅助检查的途径。反之,则可能漏诊、误诊,给患儿带来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患儿因年龄幼小(新生儿、婴幼儿)或对检查怀有惧怕心理常不能充分合作。因此,临床医师除必须了解小儿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特点外,还要了解各年龄组小儿的心理特点,并熟练掌握检查技术,才能取得确实、可靠的体检资料。对于幼小儿进行某些病种的检查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触摸小儿肠套叠的腹部包块时),学龄前儿童即可能通过谈话等方法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1.望诊 为腹胀患儿临床体格检查首先和重要的步骤。
(1)腹胀范围:需要确定是全腹胀、中腹胀、下腹胀,偏左或偏右侧的腹胀,还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腹胀。全腹胀必须想到由内科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不良或肠麻痹。外科最常见的原因是低位肠梗阻,还应想到的是气腹、血腹、腹腔感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消化道梗阻部位越高腹胀程度越轻,并趋向于上腹部。局限性的腹胀或腹部膨隆常与位于该部位的脏器有关,或为该脏器病变。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常表现为右上腹的局限性腹胀。
(2)腹胀程度:并无明确的定义或界限,临床上常按轻、中、重作一大致的划分。正常新生儿出生24h后消化道内即为生理性积气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腹胀,以后随年龄增大积气减少,腹胀也随之减轻,至学龄前期腹部情况接近于成人。所以,应根据各年龄组小儿的生理特点判断其腹胀程度。此外,各年龄组小儿均可于饱餐后出现腹胀,为一时性,应注意鉴别。
(3)胃肠道蠕动:蠕动增强可表现为胃型、肠型及蠕动波,说明其远端的消化道可能存在梗阻。胃型及蠕动波提示幽门或十二指肠近端梗阻,小肠肠型常表示相应部位的小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则表现为沿结肠框走行的宽大结肠肠型,具一定特征性。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及严重的营养不良儿因腹壁薄弱,在无消化道梗阻时也可能隐约出现肠型。应根据其他方面资料予以鉴别。
2.触诊 腹部触诊前应先屈曲患儿的髋、膝关节,使腹壁肌肉放松。大龄儿可嘱其做有节律的呼吸动作,转移其注意力并进一步放松腹肌。触诊应首先从估计为正常的区域开始,逐渐转到疑有病变的部位。触诊还要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一般先做浅层的触摸,以了解有无知觉过敏,同时对腹胀是由气体、液体或实性物所引起有一个大概的估计。通过中层触诊可能进一步确定腹胀的原因及性质,特别是对于腹部肿物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如了解囊性肿物的张力、实性肿物的质地及表面光滑程度等。还可了解肿物与某些脏器的关系,如确定肝脏肿瘤。腹部的压疼与肌紧张也常通过腹部的中层触诊确认。一些疾病有其独特的体 征,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可触及橄榄形幽门肿块,大量气腹时剑突下触诊具有一种特殊的张力感,引起蛔虫性肠梗阻的索条状蛔虫团块等,如能掌握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一般腹胀患儿很难做到深层触诊。
3.叩诊 通过叩诊检查常可确定腹胀是由气体、液体还是由实性物所引起。叩诊时气体为鼓音,液体为浊音,实质性病变则为实音。少到中等量气体位于肠腔内或腹腔常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确定,大量气腹可致肝浊音界消逝而提示诊断。中量腹水可通过叩诊发现移动性浊音确定。
4.听诊 对于确定消化道梗阻是机械性或麻痹性意义最大,还可结合其他体征及辅助检查估计机械性肠梗阻的程度。
5.肛门指诊 当怀疑病变位于下腹部或盆腔时肛门指诊不能舍弃。因此项检查很不舒服甚至让患儿感到痛苦,所以应放到最后来做。对年长儿应在检查前尽量做好宣传工作,争取患儿的合作。新生儿及小婴儿应用小指检查,操作时动作必须轻柔。直肠肛门病变引起的腹胀极有可能通过此项检查确诊,而下腹部肿物常需做腹部和直肠的双合诊发现病变。通过肛门指诊还可得知直肠内是否存留大便或气体,以确定肠梗阻是否完全。
1.胃肠道积气
(1)内科性:小儿各器官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功能还很不完善,对外界的依赖性强,并容易因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疾病。如临床上常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患儿哭闹而导致吞咽过多气体发生腹胀。喂养不当、消化不良也是引起腹胀的常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感染、腹腔内感染也可能引起腹胀。重症的全身或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等,均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肠道的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腹胀。便秘也是引起腹胀的常见原因。腹胀患儿腹部叩诊呈鼓音。内科性腹胀一般不伴有胃肠型、腹部压痛与肌紧张等。腹胀伴呕吐大量胆汁或呕血、便血要注意到外科情况。
①生理性积气:正常小儿出生后胃肠道逐渐充气,并在整个新生儿及小婴儿期全消化道均处于一定程度的充气状态,称为生理性积气。临床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腹部膨隆(腹胀)。以后随着年龄增大气体逐渐减少,腹部趋于平坦。
诊断要点:
A.腹胀:为全腹均匀胀气,腹胀程度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期较为明显,随年龄增大腹胀程度逐渐减轻。
B.一般见不到肠型及蠕动波,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营养不良儿因腹壁薄,常隐约可见到肠型。触诊腹部柔软,叩诊呈鼓音,无肠鸣音亢进。
C.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异常的哭闹及排便异常等。
D.影像学检查:如临床医师能够把握情况,应尽量避免。
E.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喂养不当、消化不良、肠道感染及一些外科疾病引起的腹胀等。
②喂养不当:新生儿及小婴儿饱食后出现上腹部胀满或中度以下的全腹胀,而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不应视为病理情况。但也应适当控制饮食量,根据小儿消化能力的逐渐增强添加辅食。
③哭闹吞咽气体:新生儿及小婴儿经常哭闹,导致吞咽大量气体即可出现腹胀。哭闹有时属于生理性,因排尿、排便前发憋或排尿、排便后未及时更换尿布引起的不适所致,也有时因干渴、饥饿作为求食的表示。各种疾病和身体的不适也可以引起患儿哭闹。此时,可因胃内充气多而表现为上腹胀,也可为全腹均匀胀气。腹胀程度常与哭闹程度有关,生理性的哭闹原因解除后,哭闹停止腹胀也减轻。还应注意排除发热、咳喘、大便性状异常等可能的病理性原因。
④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因患儿消化功能不成熟、机体内某种物质的缺乏或喂养不当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及大便性状异常,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⑤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也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发热及腹胀。
⑥便秘:大便干硬,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出现排便困难称之为便秘,便秘是小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本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A.最常见的非器质因素有:
a.食物成分不当:如牛乳中的酪蛋白及钙质多于人乳,故人工喂养儿发生便秘者较多。大龄儿偏食所致食物中含纤维素太少,也会发生便秘。
b.胃肠道功能失调:也为常见的原因。生活不规律、缺乏按时排大便的训练,未建立起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可导致严重而顽固的便秘。
c.精神因素:如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可以导致便秘。
此外,一些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缺陷、内分泌障碍及直肠肛门的局部病变均可以引起便秘。严重便秘多伴有腹胀。
B.诊断要点:
a.腹胀:均表现为全腹胀。腹胀的轻重常与便秘程度有关,但也有很多病例不成正比。由于病因不同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病程可急可慢,但大多为慢性过程。
b.其他腹部体征:便秘严重时可伴有肠型,下腹(尤其左下腹)常可触及干硬的粪块。一般无肠鸣音亢进。
c.肛门指诊:是简单而方便的检查手段,常可触及直肠内干硬的粪块,有时可诱发排出气体而无明显肛门括约肌的紧缩感。要注意排除肛裂和直肠、肛门狭窄。
d.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是每个患儿均有的症状,常可延迟到3~7天或更长时间排一次大便,但干硬的大便性质对诊断更为重要。
e.病史仔细询问病史:注意喂养、饮食及可能存在的条件因素等。
f.钡灌肠检查:部分病程较长而症状严重患儿可以实施。除需要与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狭窄等疾病鉴别外,还可能发现部分患儿的乙状结肠冗长,发生于骶前的脊膜膨出和隐性畸胎瘤也可通过钡灌肠提示诊断。
g.其他辅助检查: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的酶组织化学检查等主要与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进行鉴别。
h.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乙状结肠见长、骶尾部隐性畸胎瘤、肛裂、直肠肛门狭窄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患。
(2)外科性:外科疾病导致腹部胀气最多见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梗阻,在生后早期发病者常为发生于各个部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尤以闭锁及狭窄最为多见。还有部分疾病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功能性肠梗阻(如先天性巨结肠)。因病变器官所处消化道的位置不同,发生腹胀的形式、部位、程度及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高位梗阻仅上腹部胀,甚至无腹胀(将消化道内容物及气体吐出),低位梗阻则必定表现为全腹胀。高位梗阻呕吐发生时间一般较低位早。有些腹胀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的继发性病变,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坏死、穿孔,出现气腹和弥漫性腹膜炎所表现出的腹胀。大龄儿所出现的外科性腹胀除先天性因素外,更多为感染或手术后遗的粘连性肠梗阻及蛔虫性肠梗阻等。任何年龄小儿腹腔感染均可引起肠麻痹而出现腹胀。对腹胀患儿还要注意伴随症状和体征,如:呕吐、便秘、呕血、便血、肠型、肠鸣音情况及有无呼吸困难等,因其可能会对诊断提供很大帮助。
①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主要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引起幽门部管腔狭窄,导致胃的输出道不全性梗阻。本症常于新生儿期发病,发病率为1‰~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约为4∶1~5∶1。病因尚无定论,有先天性肌肉发育异常、神经发育异常、遗传及内分泌因素等假说。因梗阻部位较高,故仅表现为上腹部胀。
诊断要点:
A.腹胀、胃型及胃蠕动波:上腹部胀,并常于进食后出现胃型及自左向右推进的胃蠕动波。下腹部平坦而柔软。
B.呕吐:多在生后2~3周开始出现,进行性加重,可呈喷射状。呕吐物为乳汁及(或)凝乳块,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物,但绝无胆汁。吐后仍有强烈的求食欲望。
C.腹部肿块:在右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是本症的特有体征。常于腹直肌右侧肝缘下触及,软骨样硬度并有一定活动度。
D.体重不增或下降,尿及大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常因吐出大量胃液致低氯性碱中毒,晚期患儿也可以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
E.X线检查:个别诊断有疑问的病例可做钡餐。典型征象为:幽门管细长(特别是长度>1cm)、鸟嘴征、蕈征、胃蠕动波增强及胃排空延迟等。
F.B超检查:近年应用于临床,可以探查到幽门部增厚的肌肉及喂水后胃排空受阻。因其避免了放射线损伤,而有取代钡餐检查的趋势。
G.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幽门痉挛、胃扭转、食管裂孔疝及喂养不当所引起的呕吐等。
②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最多见于十二指肠乳头的稍远侧,且以膜式闭锁与狭窄最为多见。闭锁及严重狭窄者常于生后早期发病,轻者也有到儿童期才来就诊。发病率为0.1‰~0.25‰,女性略多于男性。曾有人提出本症是由于胚胎期十二指肠部位的腔化过程出现障碍,但难以解释为何有高达50%的伴发畸形,目前更倾向于本症的病因与胚胎期全身发育障碍有关。伴发畸形主要有: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21-三体综合征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梗阻所致胃及十二指肠内气体及液体滞留,所以常表现为上腹部胀。
诊断要点:
A.腹胀:常表现为上腹胀,有时可见到胃型及胃蠕动波,尤其是大龄儿。呕吐严重者也可以不出现腹胀。
B.呕吐:十二指肠闭锁及严重狭窄于生后1~2天即可出现症状。呕吐频繁而剧烈,多含大量胆汁。个别患儿因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乳头近端不出现胆汁,却可能含有咖啡色物。轻度狭窄呕吐发生晚且不严重。
C.闭锁者不排胎便或仅排少量灰白色物,狭窄患儿则常有正常胎便排出。
D.黄疸:有作者报告新生儿期发病者约50%出现黄疸,原因尚无满意解释。
E.营养不良、贫血和发育障碍:常出现在诊治较晚的大龄儿。
F.X线检查:为确诊的重要手段。腹立位平片有助于诊断,典型表现为“双泡征”,即扩张的胃泡及稍小的十二指肠泡,余腹部一片致密或生理积气明显减少。钡餐常用于十二指肠狭窄的诊断,可见梗阻近端十二指肠的扩张及强力收缩,却仅有少量钡剂缓慢通过梗阻点。只有当不能除外肠旋转不良时,才选做钡灌肠。
G.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
③环状胰腺:环状胰腺是指胰头部胰腺组织呈环状或钳状生长压迫十二指肠降段,并引起该部梗阻。本症常于新生儿期发病,但总的发病率很低,有报告为0.17‰,性别差异不大。病因尚无定论,有胰腺始基组织增生肥大、腹侧始基右叶尖端固定、腹侧始基左叶存留及潜在胰芽融合停滞等学说。本症有50%以上伴发21-三体综合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畸形。因梗阻部位高,故也常表现为上腹部胀。
诊断要点:
A.腹胀:仅表现为上腹胀,有时可见到胃型及胃蠕动波,呕吐严重者也可以不出现腹胀。此点与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极为相似。
B.呕吐:出现时间和呕吐量视梗阻程度而定,于新生儿期发病者常表现为高位完全性肠梗阻。因梗阻多在十二指肠乳头远端,故呕吐物常含有黄绿色胆汁。
C.胎便排出:一般正常。
D.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下降等:可出现在病程较长,诊治延误者。
E.X线检查:为重要的诊断手段。腹立位平片常表现为“双泡征”。钡餐也较常应用,可见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扩张、强力收缩及少量钡剂通过。但此点与发生在该段的十二指肠狭窄及闭锁难以区别。
F.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肠旋转不良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
④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指在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中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使肠管位置变异和肠系膜附着不全,导致十二指肠受压而出现高位肠梗阻症状。本症常在新生儿期发病,发病率约为1.7‰,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症有时表现为上腹部胀,发生中肠扭转、肠坏死可出现全腹胀。
诊断要点:
A.腹胀:有时表现为上腹胀,甚至出现胃型及蠕动波,中下腹平坦或凹陷,也可无阳性体征。但当出现中肠扭转、肠坏死等并发症则转变为全腹胀,伴全身情况恶化。
B.呕吐:一般在生后3~5天开始出现间断性、胆汁性呕吐。大龄儿发作的时间间隔较长。
C.胎便排出:大多正常,当合并中肠扭转时可出现血便。
D.其他腹部体征:一般腹部柔软,肠鸣音正常或减弱。当合并中肠扭转及肠坏死时除腹胀外还伴有腹部压痛、肌紧张及肠鸣音消失。
E.X线检查:典型腹立位平片显示肠管充气减少,偶可见“双泡征”,也可以是正常表现。当合并中肠扭转、肠坏死时可出现腹腔渗液、不均匀的肠管充气及肠间隙增厚。钡灌肠可显示盲肠及升结肠位于右上腹、中上腹或左侧腹,具有确诊意义。
F.B超检查:近年始应用于临床,可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关系异常,尤其在合并中肠扭转时可发现血管的相互缠绕,称为“螺旋征”。
G.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十二指肠狭窄及闭锁、环状胰腺,合并肠扭转时应与坏死性肠炎、新生儿出血症鉴别,大龄儿需要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相鉴别。
⑤空、回肠闭锁与狭窄:空、回肠闭锁与狭窄是引起新生儿肠梗阻较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闭锁明显多于狭窄,发生在回肠部位的闭锁多于空肠,其次是十二指肠,结肠闭锁极少见。本症发病率为0.33‰~0.66‰,男性略多于女性。其病因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即由于肠扭转、肠套叠、血管畸形及炎症等病变引起胎儿肠管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和(或)穿孔,经修复后形成该段肠管的闭锁或狭窄。根据病变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部位和程度的腹胀。
诊断要点:
A.腹胀:空肠闭锁常表现为中上腹胀,回肠闭锁则表现为全腹胀,较轻程度的肠狭窄腹胀程度也轻。一旦发生肠穿孔,腹胀突然加重,患儿全身情况恶化。
B.呕吐:亦为最常出现的症状,梗阻部位高,呕吐出现早,呕吐物常为绿色。梗阻部位低,呕吐出现晚,并可吐黄色粪汁样物。
C.胎便排出:肠闭锁患儿无正常胎便,有时可排少量灰白色物,混有黏液。
D.其他腹部体征:常见有较明显肠型,肠型宽大的部位提示为闭锁端。肠鸣音活跃或气过水声。肠穿孔后则腹壁发红,伴有压痛与肌紧张,肠鸣音消失。
E.X线检查:高位梗阻腹立位平片常显示左上腹一个大的液平面(胃)和数个大小不等液平面,低位梗阻则显示多个阶梯状液平面,除胃泡外,另一个较为宽大的液平面常为闭锁端。钡灌肠可鉴别肠闭锁与狭窄,如显示结肠细小(胎儿结肠)即可诊断为肠闭锁,但宫内肠套叠所致的肠闭锁并不表现为胎儿结肠。
F.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及结肠闭锁等。
⑥胎粪塞综合征:胎粪塞综合征是引起新生儿肠梗阻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胎粪稠厚,难以自行排出,继而出现腹胀,但经肛门指诊或洗肠后即可排出胎粪,肠梗阻症状也随之解除。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结、直肠功能不成熟,胰蛋白酶缺乏及高镁血症等可能与本症有关,也有人认为本症与小左结肠综合征为同一疾病的两种表现形式。
诊断要点:
A.腹胀:全腹胀,自生后开始,逐渐加重,无腹部压痛与肌紧张,但腹胀重者可出现呕吐。
B.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生后24~48h仍无胎便排出。
C.肛门指诊:常可触及稠厚的胎便,但无肛门、直肠狭窄与紧缩感。拔指后可诱发排便、排气,而解除梗阻。
D.X线检查:平片表现为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显示肠梗阻的部位不一,但均可见此点远近端肠管直径的差别。
E.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小左结肠综合征、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等。
⑦小左结肠综合征:小左结肠综合征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左半结肠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排胎便和腹胀,钡灌肠酷似先天性巨结肠,而痉挛段肠壁内神经节细胞正常。本症均在新生儿期发病,一部分患儿的母亲患有糖尿病,导致患儿的胰高血糖素增高,使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舒张功能受到抑制而引起功能性肠梗阻。本症经简单处置大多可以自愈。
诊断要点:
A.腹胀:全腹胀,自生后开始,逐渐加重,无腹部压痛与肌紧张,但腹胀重者可出现呕吐。
B.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生后24~48h仍无胎便排出。此点与胎粪塞综合征相似。
C.肛门指诊:无肛门、直肠狭窄与紧缩感,但拔指后可诱发排便、排气,而
解除梗阻,并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症状。
D.X线检查:平片可见除左半结肠外胃肠道普遍充气,无钙化影。钡灌肠可见脾区以上结肠扩张,以下结肠细小,但直肠不细小,此点与先天性巨结肠不同。
E.肠壁组织活检:直肠及左半结肠壁神经节细胞正常。
F.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胎粪塞综合征、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等。⑧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肠梗阻是由于多种器官尤其是胰腺组织的囊性纤维性变,使胰腺和肠腔内分泌液减少并伴有性质的改变,导致胎便稠厚甚至干硬,积存在结肠和末段回肠,难以自行排出,患儿生后即可出现肠梗阻症状。本症主要发生在白种人,我国非常少见。据认为本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无自主排便和逐渐加重的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A.腹胀:为全腹胀,出生后很快出现,逐渐加重。常见较宽大肠型,右下腹可触及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肠襻。延误治疗可发生肠穿孔,腹胀突然加重,肠鸣音消失,患儿全身情况恶化。
B.无自主排便:除极轻者外患儿均不能自主排便。肛门指诊感肠腔狭小,并常可触及灰白色坚硬的颗粒状固体胎粪,具有特征。
C.X线检查:腹立位平片可见梗阻近端不同程度充气、扩张的肠襻,较少有液平面。在不透亮区常见“肥皂泡”征,可与通常的肠梗阻鉴别。
D.化验室检查:胰蛋白酶活性试验:胎粪和消化液中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或测不出。汗液测定:如氯和钠的含量超过60mmol/L即可诊断。试纸检测:胎粪中蛋白含量超过20mg/g时有一定意义,但属于非特异性检查,仅供筛选。
E.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巨结肠、肠闭锁、胎粪性腹膜炎及胎粪塞综合征等。
⑨胎粪性腹膜炎:胎粪性腹膜炎系因胎儿期某种原因引起肠穿孔,致使胎粪进入游离腹腔,大多在生后短期内即出现腹膜炎和(或)肠梗阻症状,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A.本症在临床上分为4型:自由气腹型、局限气腹型、肠梗阻型、单纯腹膜炎型。B.胎儿期肠穿孔的原因又可归纳为3类,即:
a.肠壁外因素引起的肠梗阻:如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腹内疝、腹腔内纤维索带压迫等。
b.肠壁病变:如肠壁肌层发育不良、美克尔憩室穿孔、肠闭锁及肠狭窄等。
c.外伤:如羊水穿刺所致的并发症。腹胀是最本症常见的体征。
C.诊断要点:
a.腹胀:各型几乎均有腹胀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为:自由气腹型常表现为高度的全腹胀。局限气腹型表现为包裹部位的局限性腹胀。肠梗阻型的腹胀根据梗阻部位和程度而有不同,但多为中度以上的全腹胀。单纯腹膜炎型常因炎性的腹腔渗液引起腹胀,与肠腔或腹腔的积气有所不同。
b.呕吐:亦为常见症状,可因功能性、机械性或双重因素引起。肠梗阻程度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呕吐物又可为胆汁样或粪便样。
c.便秘:根据梗阻程度是否完全可表现为完全不排便或排便量减少。
d.其他腹部体征及全身情况:自由气腹型除腹部压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及腹部叩诊呈鼓音外还常出现腹壁发红、发亮,阴囊或阴唇水肿,患儿全身情况差。局限气腹型腹部体征较为局限,患儿情况相对好。肠梗阻型除腹胀外以肠型和肠鸣音亢进为突出表现。单纯腹膜炎型则主要表现为腹膜炎和腹水体征。各型还可能触到钙化团块,最多在右下腹。
e.X线检查:一般仅需摄腹立位平片。自由气腹型常可见横贯全腹的巨大气液面,肝脏及其他脏器被压向腹中部,小肠充气少。局限气腹型可见局限于某一部位的气液面,也有表现为假性囊性肿块。肠梗阻型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仅此型有时需做钡灌肠确认梗阻是否完全。单纯腹膜炎型特征较少,有时仅表现为中下腹部密度增高。此外,大多数可见到钙化灶,为本症的特征性X线表现。
F.本症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肠梗阻、腹膜炎或消化道穿孔等。
小儿腹胀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小儿腹胀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小儿腹胀找医生
更多 >小儿腹胀找医院
更多 >- 医院地区等级
- 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市 三级甲等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和平区 三级甲等
- 成都儿童专科医院 青羊区 二级甲等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金牛区 三级甲等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武侯区 三级甲等
- 奉化市妇幼保健院 奉化市 二级甲等
- 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院 龙泉驿区 二级甲等
- 彭州市妇幼保健院 彭州市 三级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