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小儿科   >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别名:小儿Charcot-Marie-Tooth病

1.腓骨肌萎缩症Ⅰ型 发病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约有2/3病例在10岁前发生,但也曾报道1岁以下或生后发病者,经常表现运动发育落后。男性比女性多见。本病在同一家族患病的个体发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有较大变异。女性症状较轻。曾见一家5个孩子中,第1胎(女)、第3胎(女)、第5胎(男)均于4~5岁发病,其余2个孩子未患病。早期症状均表现双下肢远端开始,双下肢无力,行走及跑步渐感困难,肌肉萎缩常由腓骨伸趾总肌及足部小肌肉开始,然后胫前肌萎缩,渐向上发展。肌萎缩一般不超过大腿下1/3,故大腿和小腿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足部肌萎缩,可出现高足弓,足下垂,锤状或爪形趾。患者可有跨越步态。一般在晚期方累及手部及前臂肌肉,手指不能伸直,精细动作难以完成,而上臂发育正常。肌萎缩进展非常缓慢,部分患儿可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受累常表现黑天时步态不稳或闭目难立征阳性。有些患者肢端较冷,少汗或发绀,早期反射消失,随后其他腱反射相继减弱或消失。脊柱后侧突畸形约见10%病例。
2.腓骨肌肌萎缩症Ⅱ型 发病较晚,约2/3病例在10岁后发病。进展较慢,肌肉萎缩和无力较CMTⅡ型轻,且感觉障碍不如Ⅰ型明显。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肌力相对较好,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套式感觉障碍等特点,诊断不难,有阳性家族史者可助确诊。

 

本病主要应与慢性炎症脱髓鞘多神经病(CIDP),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相鉴别。
1.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chronic progressive 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
2.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进展相对较快,大部分肌萎缩较轻,CSF可见蛋白-细胞分离,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
3.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distal myodystrophy) 临床表现与CMTⅡ型相似,但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可资鉴别。
4.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 临床与CMT难区分,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找医生

更多 >
  • 王吉昌 王吉昌 主治医师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
    内科
  • 管阳太 管阳太 主任医师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神经内科
  • 马建生 马建生 主任医师
    西安市红会医院
    小儿科
  • 苗武胜 苗武胜 主任医师
    西安市红会医院
    小儿科
  • 吴革 吴革 副主任医师
    西安市红会医院
    小儿科
  • 钟正 钟正 副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学
  • 杨于嘉 杨于嘉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小儿科
  • 唐北沙 唐北沙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找医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