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
1.皮肤损害
(1)接触性皮炎:在杨国亮等调查的电镀厂534名工人中仅发现少数患者。国内有关的几篇报道,其皮炎发生率不一,有的高达29.3%。本作者于1980年在2家电镀厂调查发现铬电镀工人中皮炎发生率为15.1%(29/192)。皮损多见于手背和腕部,范围大小不一,边缘鲜明,以夏季较多见。铬皮炎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是如果存在高度敏感,即使离开工作岗位亦往往经久不愈。如果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湿疹样变化时,病程可长达数年。铬皮炎的诊断,皮肤斑贴试验很重要,一般以0.5%~1.0%重铬酸盐水溶液做试验。
(2)溃疡:又称铬疮(chrome ulcer),由铬酸液直接溅到皮肤上所致。多见于手背、指背、前臂及足背等处,呈单个或多发。溃疡为米粒至黄豆大小,边缘鲜明,高起,呈圆形、不规则形或线形,上有干燥的灰黑色痂,周围无红晕,往往被称之为“鸡眼型”溃疡。当继续接触铬酸,溃疡可侵及其下组织,并伴疼痛,不易愈合。愈后形成瘢痕。根据我们在电镀厂的调查,发现在溃疡部位往往先有擦伤或破损史,尔后在伤害基础上发生溃疡;皮肤未受过损伤的不易发生溃疡。
2.黏膜损害 主要是鼻黏膜,可发生卡他性炎症、糜烂、萎缩,甚至鼻中隔穿孔。主要由于铬酸雾及粉尘的刺激所致。据称空气中铬酸浓度在0.0001~0.001 mg/L时,即可引起鼻黏膜改变。目前,由于防护措施的加强,鼻中隔穿孔已极少见,我们在1980年的调查中仅占7.4%(13/176人),且多属有15~20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其损害均属陈旧性。眼结膜炎及萎缩性咽炎目前亦已罕见。
3.全身症状 长期接触铬酸盐的粉尘或雾,可出现头痛、消瘦、贫血以及肾脏损害、支气管哮喘等,但很少见。国外报道六价及三价铬均有致癌作用,接触铬化物粉尘的工人患肺癌者较多,但国内尚未见报道。
生产和使用重铬酸盐,铬电镀的产品,接触酸性镀铬的黄褐色细雾空气等铬接触史。有相关临床表现和皮损症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找医生
更多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找医院
更多 >- 医院地区等级
-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市 三级甲等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西区 三级甲等
- 佛山市中医院 禅城区 三级甲等
-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顺德区 三级甲等
- 长春市人民医院 宽城区 二级甲等
- 江西省胸科医院 西湖区 三级甲等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沙依巴克区 三级甲等
- 海口市中医医院 龙华区 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