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内科   >  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别名:糖尿病性肾病变

1.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2.水肿 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若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加重,多为疾病进展至晚期表现。
3.高血压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病人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
4.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5.贫血 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病人,可有轻度的贫血。
6.其他脏器并发症表现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但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不一定有明显的肾脏病变。当糖尿病肾病进展时,视网膜病变常加速恶化。
Mogensen曾根据1型糖尿病肾功能和结构病变的演进及临床表现将1型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
Ⅰ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这种糖尿病肾脏受累的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是可逆的,经过胰岛素治疗可以恢复,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复正常。这一期没有病理组织学的损害。
Ⅱ期静息期:即正常白蛋白尿期。这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正常(<20μg/min或<30mg/24h),运动后UAE增高但休息后可恢复。这一期肾小球已出现结构改变,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并与血糖水平一致,GFR>150ml/min或UAE>30μg/min的病人以后更易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Ⅰ、Ⅱ期病人的血压多正常。
Ⅲ期隐形期:也叫早期糖尿病肾病期(incipient DN)。据对一组糖尿病人长随诊的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为16%,多发生于病程>5年的糖尿病人,并随病程而上升。主要表现为UAE持续高于20~200μg/min(相当于30~300mg/24h),初期UAE20~70μg/min时GFR开始下降并接近正常(130ml/min)。高滤过和长期代谢控制不良可能是病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的原因。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病人的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更加明显,已有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并已出现肾小球荒废。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overt DN)期。这期的特点一是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持续性尿蛋白>0.5g,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二是有血压增高。约3/4病人出现高血压。病人的GBM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宽,荒废的肾小球增多(平均占36%),残余肾小球代偿性肥大。弥漫型肾损害病人的尿蛋白与肾小球病理损害一致,严重者每天尿蛋白量>2.0g,往往同时伴有轻度镜下血尿和少量管型,而结节型病人尿蛋白量与其病理损害程度之间没有关系。临床糖尿病肾病的特点,不像其他肾脏疾病的蛋白尿,不因GFR的下降而减少。随着大量尿蛋白丢失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但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征”——大量蛋白尿(>3.0g/24h)、水肿和高血压,只见于3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水肿多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应差,其原因除血浆蛋白低外,至少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的钠潴留比其他原因的肾病综合征严重。这是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较早,近曲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此外胰岛素改变了组织中Na ,K 的转运,无论是1型病人注射的胰岛素或2型病人本身的高胰岛素血症,长期高胰岛素水平能直接增加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水肿加重,高钠饮食钠潴留更明显。这一期病人的GFR开始下降,但大多数病人血肌酐水平不高。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基膜广泛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进行性狭窄和更多的肾小球荒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平均每月约下降1ml/min,导致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最后病人的GFR多<10ml/min,血肌酐或尿素氮显著增高。此期尿蛋白仍持续存在,使低蛋白血症不断加重,并伴有严重的高血压和水肿。病人普遍有氮质血症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贫血,并可继发严重的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钙搐搦,还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这些严重的合并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病人致死的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及临床特征见表2。
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过精确的肾功能检查、X线及超声测量肾体积,可发现有GFR增高和肾脏体积增大,这种改变是可逆的,还不能据此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但是早期有GFR增高的糖尿病人比无此改变者以后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和GFR上升和肾脏体积增大相比,尿蛋白仍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尤其微量自蛋白的测定(UAE),能在常规方法测出尿蛋白之前,早期发现肾脏损害。UAE<20μg/min,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若UAE20~200μg/min,即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目前主张采用过夜晨尿标本比留24h更精确和方便。判定时至少应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6个月内连续查2~3次尿,如果均显示有微量白蛋白尿方可诊断。
UAE既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一般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平均糖尿病病程已5年,约80%的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在随后10年内进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当UAE持续>200μg/min或常规尿蛋白定量>0.5g/24h,即诊断为临床糖尿病肾病。但即使是大量蛋白尿对临床糖尿病肾病也不具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必须仔细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的原因。和其他引起尿蛋白的原因相比,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排出,不因肾功能好或坏转而减少。另外糖尿病肾病通常没有严重的血尿,因此当有明显的血尿时,必须考虑除外其他肾脏疾病如肾乳头坏死、肾肿瘤或免疫复合物介导肾炎等。
另外糖尿病人的血和尿的β2-微球蛋白(简称β2-MG)也可有改变。β2-MG是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低蛋白分子蛋白,存在于人的血液内,正常人体内β2-MG非常恒定,合成与降解平衡,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99.9%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回血循环,因此正常尿中极微,但当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改变时,可引起血和尿中β2-MG的改变。我们观察常规尿蛋白检查阴性的糖尿病病人,运动后30min和60min尿中β2-MG较非糖尿病对照组明显增加,随诊5年后28例中22例(78.6%)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因此,在无白血病、淋巴瘤、胶原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病人,测血和尿中β2-MG改变也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一项临床检查指标。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应符合DN的自然病程,即病程中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此外,DN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血尿少见、虽进入肾衰竭期但尿蛋白量无明显减少、肾脏体积增大或缩小程度与肾功能状态不平行(应与肾淀粉样变学作鉴别)。对于糖尿病早期或糖尿病和肾脏病变同时发现时,诊断应结合糖尿病其他脏器系统如糖尿病眼底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等,有肾损害表现但可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者才能诊为糖尿病肾病。必要时作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可检测的临床指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糖尿病肾病。事实上,未经干预的具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0%~40%进展到显性蛋白尿(肾病)进而发展到肾功能损害,这说明微量白蛋白远非特异,这一结论已得到了肾穿刺活检的支持。因此不能因白蛋白尿的存在而简单地诊断为DN,而不经肾穿刺要排除其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NDRD)的把握也不大。
目前,由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其合并NDRD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有一些特征性病理改变,一些病理类型有明显血尿;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入球小动脉,且常已有眼底动脉硬化及左心室肥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高血压可与糖尿病同时存在,在发病上无联系。在糖尿病病程中突然发生肾功能减退,应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减退,尤其对于糖尿病早期、尿蛋白<1g/24h者。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存在NDRD的真实比例和预测因子,各家报道颇不一致,可能和入选病人的偏倚很有关系。Olsen等研究了33例因蛋白尿接受肾活检的2-DM病人,发现4例NDRD。得出结论是总体的2-DM病人中NDRD比例很少,应从严掌握活检指征。Maksk等前瞻性地研究了香港51例尿蛋白>1g的2-DM病人,发现33.3%的NDRD,提出镜下血尿和非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为DNRD的较佳预测因子。Schwartz 等前瞻性地研究36例蛋白尿、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2-DM病人,活检资料中有6%的NDRD。Nzerue等筛查预期存在NDRD的美国黑种人糖尿病患者30例,发现NDRD患病率为58.1%。Prakash J筛查了印度260例合并肾脏损害的2-DM病人,发现NDRD的患病率为12.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预测NDRD的特异性指标。Castellano等分析了西班牙20例2型糖尿病肾活检资料,其中NDRD比例为55%,性别、DM病史、是否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蛋白、肾病综合征存在与否、高血压、血清IgA水平、肾脏大小均无鉴别意义。但NDRD者血尿较多、较年轻、较肥胖,肾功能总体较好。视网膜病变则为DN特异。Premalatha分析了南印度16例有尿蛋白定量超过1g/d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病人,发现NDRD的比例是50%。
事实上,很多研究已经指出,糖尿病可以合并的NDRD的疾病谱非常广,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硬化、微小病变、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淀粉样变、血管炎性肾损害等均可见到,我国仍以IgA的发病率最高(43.8%),这个数字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相近,更提示该IgA肾病是独立于糖尿病的原发性疾病。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NDRD的存在,对于血尿、糖尿病史短、糖尿病其他合并症特别是视网膜病变不显著、突发的肾病综合征等线索存在的疑诊病例应慎重,适当放宽进行肾活检的指征。

推荐药店

同仁堂

糖尿病性肾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糖尿病性肾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糖尿病性肾病找医生

更多 >
  • 张益民 张益民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第六医院
    肾内科
  • 胡春 胡春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肾内科
  • 罗琼 罗琼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肾内科
  • 熊祖应 熊祖应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肾内科
  • 刘璠娜 刘璠娜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肾内科
  • 刘壮竹 刘壮竹 住院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急诊科
  • 左琪 左琪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肾内科
  • 龙海波 龙海波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肾内科

糖尿病性肾病找医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