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内科   >  淋巴瘤样肉芽肿

淋巴瘤样肉芽肿别名: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LYG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肺淋巴瘤有较大重叠。主要受累器官为肺(80%)、皮肤(40%~45%)、中枢神经系统(30%)、肝(25%);其次为肾、消化道、骨髓和眼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关节疼痛和皮肤损害等。通常在出现症状14个月内死于泛发性肺部病变和继发感染。因其主要侵犯肺部,故最常见的主诉为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有30%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及颅神经功能障碍等。尸解发现肝、脾、淋巴结、肾、心脏和胃肠道均可受侵犯。肺外的主要表现在皮肤,可见于40%~45%病例。皮损主要为浸润性红色斑块及皮下或真皮结节,亦可发生溃疡、斑丘疹或红斑性损害。多对称发生于下肢和臀部,亦可泛发全身。皮损可先于肺部损害或同时发生。而且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烧、倦怠、体重下降、肌痛及关节痛等。胸外症状常见,因不同部位受累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 呼吸道症状常为主诉,病人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气喘、胸痛等。肺部受累是本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消瘦。少数患者也可只有肺部X线异常,而无临床症状。有些患者起病时就有肺部受累,呈进行性发展,另有一些患者也可在病程之中发生进行性肺部受累。病变主要位于两下肺野,尤以两肺外带为多见,肺尖部很少受累。病变几乎总是呈双侧性,并且波及范围很广,但也可为非对称性。虽然肺部病变具有淋巴瘤的特征,但很少有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仅发生在其他器官系统,而且表现也不典型。临床病情与淋巴瘤相似的患者,约1/3可出现肺空洞,可因大咯血而死亡。肺实质大片破坏引起呼吸衰竭也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病发生呼吸道受累的范围一般不大,但有时也可以呼吸道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阻塞性细支气管炎,这是由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细支气管溃疡形成、破坏和闭塞所造成的。也可发生肺叶支气管部分阻塞,这是由于坏死组织和炎性细胞广泛侵犯支气管内膜所造成的。
肺实质内梗死样坏死,细胞高度浸润性结节,大块肺损害,广泛性肺实变及非典型性间质性肺浸润等,均可发生。非典型性淋巴组织细胞浸润侵犯肺动脉、肺静脉,偶尔也可引起这些脉管闭塞和广泛性肺实质坏死,此时可造成严重咳嗽和呼吸困难。
2.神经系统 表现有周围神经病、脑神经麻痹和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失语、头痛、感觉异常、偏瘫、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抽搐等。可发生于肺病变以前、中间、甚至肺部病变缓解时。周围神经病变多为非对称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累及脑和脊髓的任何部位,可出现Bell麻痹、暂时性失明、复视、突眼、视力下降或眩晕;常见症状包括失语、轻偏瘫、失明、运动失调、截瘫、动眼神经麻痹、脑神经麻痹、头痛、感觉异常、意识模糊、昏迷、抽风、四肢瘫、视神经水肿、耳聋、面瘫、感觉迟钝、脑水肿、脑膜脑炎等。周围神经受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可发生在其他系统病变出现之前,甚至当肺内病变在不断消退缓解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仍可在不断发展。一个患者多发生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数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与预后直接相关,一旦神经系统受累,其死亡率高达80%以上。
3.皮肤 肺外最常见受累部位是皮肤,为大片浸润性红斑、结节、溃疡,皮肤损害发生率占40%~50%。有10%~25%病人以首发皮肤损害出现;皮损可以先于肺脏受累2~9年出现。Liebow报告的一组40例患者,16例(42.5%)出现了皮肤损害,由于皮肤损害发生率高、活检容易以及病变的典型组织学所见,因此在疑诊淋巴瘤样肉芽肿时应仔细进行皮肤科检查。最常见的典型的皮损所见是1~4cm大小红紫色斑疹、丘疹或为硬而隆起的皮下结节(有时发生溃疡) ,直径2~3cm,多位于肢体。病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常见于臀部、腹部、大腿股部和下肢。修复过程常伴有瘢痕和色素沉着。其他皮损为非特异性改变,如小泡、广泛的鳞癣、斑状脱发、局部无汗和环状斑块。皮下结节有时很大,偶尔也可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皮肤损害也可表现为开始呈红色,最后转变成铜钱色、硬结状的皮下损害。皮肤损害通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发生,但可发生在肺部病变之前或之后数月到数年。有无皮肤损害与预后无关。
4.肾脏受累 约半数患者有肾脏组织学改变,但无临床症状。临床上明显肾脏受累罕见,而尸检可发现LG改变。
5.其他 其他病变10%的患者可有肝大、肝功能衰竭。少数病人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和腹水等。肝大也可为本病的早期表现。由于本病广泛浸润肝脏,可造成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多数病例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巨脾,并伴有淋巴瘤样肉芽肿浸润,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除临床表现外,主要靠肺活检和皮肤活检证实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皮肤损害的病理改变与肺内改变相似,表现为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此改变主要位于真皮附属器周围,有些皮肤活检标本无血管炎或很难见到典型血管改变,但可见到其他改变。
1.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和性别:本病可见于各年龄阶段,老年相对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比为1.7∶1。
(2)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最多见(80%)。可伴发热,消瘦。皮肤病变也较多见(40%~50%),表现为大片浸润性红斑、结节、溃疡等。中枢神经系统也常常受累(30%),可表现为精神异常、共济失调偏瘫、抽搐;脑神经受累可出现Bell麻痹、暂时性失明、复视、突眼、视力下降或眩晕;周围神经受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少部分患者有肝脏受损(25%),可有肝、脾大等,但浅表淋巴结极少受累,这一点与淋巴瘤相反。
2.诊断步骤 临床上出现上述肺部病变,或伴随皮肤、神经系统病变,或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时,要考虑到LG的可能。进一步可行胸部X线检查,如出现多发结节影伴空洞形成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但必须经病理证实才能最后确诊。本病肺部病变极为常见,常为患者就诊的主诉,应引起重视。
临床出现上述肺部病变,或伴随皮肤、神经系统病变时,要考虑到LG的可能,胸部X射线检查显示伴空洞形成的多发结节阴影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但必须经病理证实才能最后确诊。

 

本病诊断困难,为确定诊断需要活体组织检查。需与Wegener肉芽肿及转移性肿瘤等下列疾病相鉴别:
1.淋巴瘤 该病也常见血管浸润及广泛坏死,LG患者主要表现为纵隔增大,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时需和恶性淋巴瘤鉴别。鉴别还是靠病理,淋巴瘤浸润的细胞较为均一,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为单克隆性。而LG主要表现血管坏死性肉芽肿,伴有各种类型的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阳性的T细胞,TCR基因克隆性重排(-),两者显然不同。以下特点可与LG区别:
(1)常伴浅表、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2)浸润细胞常为单一种细胞。
(3)免疫过氧化物酶检查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LYG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但LG中如发现灶性单一异型淋巴细胞浸润时应警惕其发展为恶性淋巴瘤的可能。
2.韦格内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WG) 与LG相似,肺部受累最为常见。但本病临床上更为少见,无性别差异,以40~50岁多见。患者除有发热、关节痛、肌肉痛、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外,呼吸道症状早期表现为鼻、中耳、鼻窦的炎症及咽喉、支气管的溃疡性损害。在中、末期出现灶性肾小球肾炎,皮肤及黏膜广泛性出血性皮疹,弛张热,多因尿毒症或全身衰竭而死亡。病程平均约6个月,多在3个月以内,十分凶险。此病虽和LG均有血管坏死性肉芽的病理特点,但WG具有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常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细胞碎屑,而淋巴细胞较疏松,且凝固性坏死少见。另外,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阳性是诊断WG的重要依据,其特异性为86%,敏感性为78%,可与LG相鉴别。病理上浸润细胞主要由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组成,并间杂有稀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群,无淋巴瘤样肉芽肿出现的特征性非典型性淋巴网状细胞浸润明显的增生活跃现象。韦格内肉芽肿在浸润灶内或其附近可见有嗜酸粒细胞,而淋巴瘤样肉芽肿浸润灶无此改变。另外,类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是韦格内肉芽肿常见的组织学特征,但很少见于淋巴瘤样肉芽肿。其他肺血管炎和肉芽肿病LG和Wegener肉芽肿鉴别困难,但后者浸润细胞无异型淋巴细胞。
3.感染性肉芽肿病 在确定LG之前仍需除外分枝杆菌、真菌等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肉芽肿病。
4.阻塞性支气管炎 由于肉芽肿病变破坏支气管壁及纤维增生而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可误诊为阻塞性支气管炎。必须取肺组织活检以排除阻塞性支气管炎。
5.肺转移性肿瘤 肺转移性肿瘤也常可表现为肺部多发性结节,当尚未发现原发灶时应与LG鉴别。转移性肿瘤的结节常为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无空洞,一般无大片浸润影。而LG常表现为伴有空洞的结节形成,可见到肺大片浸润性阴影。病理上两者截然不同。肺转移瘤大多可查到原发灶,如肝、前列腺、乳腺等,伴有原发病灶的症状可资鉴别。

 

推荐药店

同仁堂

淋巴瘤样肉芽肿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淋巴瘤样肉芽肿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淋巴瘤样肉芽肿找医生

更多 >
  • 甘茂周 甘茂周 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 林芸 林芸 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立医院
    血液科
  • 徐卫 徐卫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 陈丽娟 陈丽娟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淋巴瘤样肉芽肿找医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