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疾病
胆道系统疾病诊断方法如下:
(一)B超
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突出优点:安全无创、方便准确。
1.胆道结石
B超是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
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可达95%以上,
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率在60%~80%。其主要原因是胃肠道气体对胆总管下段的干扰所致。
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为60%以上,但需与肝内钙化灶相鉴别。
2.鉴别黄疸原因
B超诊断梗阻性黄疽的主要依据是:胆管扩张
A.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显影,若显影,肝外胆管上段直径>5mm,中下段胆管>10mm,则提示胆管扩张。
B.胆总管及以上胆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梗阻。
C.肝内外胆管均未扩张,提示为非梗阻性黄疸
●判断梗阻原因:
A.强回声光团伴声影提示结石,
B.不均质回声不伴声影提示肿瘤。
3.其他胆道疾病
1)B超诊断胆囊息肉、胆囊炎。
胆囊息肉是不随体位移动、不带声影的中低回声团。
典型的胆囊炎表现为囊壁增厚(>3mm)毛糙,急性期则表现为双边征。
2)B超还可诊断胆管肿瘤、胆道蛔虫、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胆道疾病。
3)B超可引导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引流。
4)腹腔镜手术中利用特殊探头行超声检查。
(二)CT
由于不受十二指肠气体干扰,CT对胆总管下段病变的显示优于B超。
对胆道系统及肝胰等脏器占位性病变可作出较准确诊断。
(三)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是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从乳头部插管至胆总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胰管内直接造影显示胆胰管系统
●用于(诊断+治疗):
① 鉴别肝内外胆管梗阻部位和病变范围
② 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有无病变
③ 经十二指肠镜切开乳头及0ddi括约肌,直接插管取胆总管结石,放置引流管。
●并发症:诱发急性胰腺炎和胆管炎。
(四)口服法胆囊造影术(OCG)
方法:服用碘蕃酸14小时后,药物经肝排出进入胆囊浓缩后拍腹部X线片,
可显示胆囊结石、息肉或肿瘤等病变。进食脂肪餐后可了解胆囊收缩功能。
用于:判断胆石的性质和胆囊功能
缺点:影响因素多,正确诊断率低。目前已经基本被B超取代。
(五)PTC和PTCD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是在X线透视或B超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经过胸或腹壁、肝脏进入肝内胆管,注入造影剂,显示肝内外胆管,了解胆管内病变部位、范围,帮助鉴别黄疸。
肝内胆管越扩张,PTC成功率越高。
操作简便、胆道显示清楚,
有创,可发生胆漏、出血或急性胆管炎等并发症。
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PTC的同时,置管于肝内胆管引流减压。
优点:
可减少PTC胆漏导致腹膜炎的危险
可缓解梗阻性黄疸,改善肝功能,为择期手术做准备。
可经导管放置支架管治疗胆道狭窄。
(六)胆道镜
1.术中胆道镜检查:可经胆总管切开处,采用纤维胆道镜或硬质胆道镜进行检查。
适用于:
①疑有胆管内结石残留;
②疑有胆管内肿瘤;
③疑有胆总管下端及肝内胆管主要分支开口狭窄。
术中可通过胆道镜利用网篮、冲洗等取出结石,还可行活体组织检查。
2.术后胆道镜检查:
可经T管窦道或皮下空肠盲袢插入纤维胆道镜行胆管检查,取石、取虫、冲洗、灌注抗生素及溶石药物。
有胆管或胆肠吻合狭窄者可置入气囊进行扩张治疗。
胆道出血时,可在胆道镜下定位后,采用电凝和(或)局部用药止血。
经胆道镜采用特制器械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
(七)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特点:成像无重叠,对比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和程度,结石的分布,肿瘤的部位、大小,胆管梗阻的水平以及胆囊病变等。
优点:无损伤、安全、准确。
主要适用于B超检查诊断不清而又怀疑为肿瘤的病人。
(八 )放射性核素扫描
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胆道系统显影时间的不同来诊断梗阻的部位。
优点:无创,辐射物质剂量小
特别适用于:肝功能损伤,胆红素升高的病人
胆道系统疾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胆道系统疾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