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小儿科   >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别名:小儿流感性肺炎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一)发病原因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具有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二种表面抗原,易发生抗原变异。目前流行的型别(1977年以来)有新甲1型(H1N1)及甲3型(H3N2)同时存在,少数为乙型。
(二)发病机制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侵入患者的上、下呼吸道或直接进入肺泡,停留在呼吸道上皮细胞黏液薄膜中的流感病毒,能和宿主细胞的黏蛋白等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局部黏液分泌物中的抗体(主要是IgA)能与病毒结合而中和。黏液中尚有糖蛋白抑制素,能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受体上,以达到防止感染的目的,但这些抑制物最终被病毒本身的神经氨酸酶所破坏,结果使病毒得以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繁殖。在这些细胞中新合成的病毒颗粒,能穿过呼吸道黏液而进入其他细胞或血液中。引起进行性感染,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及肺泡管上皮细胞,受流感病毒的侵袭后发生变性、坏死及出血灶,同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结果使黏膜肿胀,细胞脱落而致管腔狭窄,使气体通过发生障碍,尤以呼气时最明显,从而引起肺气肿。若阻塞的细支气管内气体被吸收,则可发生肺不张。肺泡腔内充满含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红细胞的炎性分泌物,严重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缺O2状态。若继续进展,则PO2下降,CO2潴留,加之流感病毒毒素作用和代谢异常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可造成高热、昏迷、惊厥和呼吸循环衰竭等中毒症状。用荧光抗体染色证明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的表皮细胞和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存在着病毒感染灶,而血管内皮细胞中则无。病毒引起呼吸道表皮细胞病变,使其抵抗力降低,给继发性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由于流感病毒感染肺部,使其充血、水肿,气管、支气管与细支气管黏膜充血,管内可见血性分泌物。镜检见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的发生增生。黏膜下层灶状出血和水肿及细胞浸润。肺泡有纤维蛋白与渗出液,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的可见透明膜,肺泡间质增厚。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找医生

更多 >
  • 周雅燕 周雅燕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
  • 林亚芬 林亚芬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小儿科
  • 杨中文 杨中文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小儿科
  • 李敏 李敏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小儿科
  • 吴跃南 吴跃南 主治医师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
    小儿科
  • 万红娟 万红娟 副主任医师
    西安市红会医院
    小儿科
  • 马晓凤 马晓凤 副主任医师
    常熟市中医院
    小儿科
  • 景晖 景晖 主治医师
    六合区中医院
    新生儿科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找医院

更多 >

相关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