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小儿科   >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别名: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一)发病原因
1.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又名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成虫与牛带绦虫形态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虫体较小,长约2~4m,较薄而透明。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小钩25~50个,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稍小,故名有钩绦虫。链体节片数约700~1000节,成节中卵巢分3叶,多一中央小叶;孕节中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虫卵和牛带绦虫卵相似。
2.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头节深埋于肠黏膜内,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虫卵或孕节被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而到达宿主身体各处,以猪肉内为最多,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的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寿命可达25年以上。
(二)发病机制
1.猪带绦虫病 与牛绦虫病相似。主要是通过机械性损伤,夺取人体营养等危害人体,由于其头节上具顶突和小钩,对肠黏膜的损伤较重,甚至有少数穿过肠壁而致腹膜炎的病例。亦有异位寄生于大腿皮下和甲状腺组织内的报告。
2.囊尾蚴病 俗称囊虫病,系猪囊尾蚴寄生人体所致,危害远较成虫严重。主要因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所致。囊尾蚴在组织内占据一定体积,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破坏局部组织,若在有腔系统则产生梗阻变化;作为异性蛋白,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
囊虫病的危害依囊尾蚴的数量与寄生部位而不同,寄生数目可由一至数千个不等,其大小与形状随部位和组织反应强弱而不同,在结缔组织和脑室中多呈圆形,约0.5~0.8cm,在肌肉中略伸长,脑底部者可达2.5cm并可呈葡萄样分支。好发部位依次为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其次为心、舌、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节鞘、骨等。
3.病理变化 囊尾蚴在机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过程可分3个阶段:①刺激组织产生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为主;②纤维化:可见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③钙化:虫体死亡,逐渐钙化。部位不同病理变化略有差异。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多分布于躯干、头部和四肢,数量不一,几个至上千个。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囊虫体壁呈裙边样凹凸不平,囊腔内、外都有表皮层,其下为蓝紫染色的钙化小体,头部可见吸盘、小钩。虫体周围往往产生明显的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包囊,陈旧者可变为一层纤维组织的膜,与外周组织分界明显,为外科手术指示线。寄生于肌肉内的囊尾蚴多呈卵圆形,其长轴与肌纤维走向一致,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者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
(2)脑囊虫病:囊尾蚴可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脑实质、脑室及软脑膜,数量、大小不一,形态圆或卵圆,一般为5~10mm,在脑室者,可大至3~12cm,可呈多囊性,即葡萄状囊虫。病理反应取决于部位、存活状态。囊尾蚴周围脑组织反应包括4层,自内向外为:
①细胞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等。
②胶原纤维层。
③炎细胞层: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④神经组织层:由退变的神经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组成。
在脑室者,常产生脑室活瓣性阻塞,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早期,室管膜炎症,胶质细胞增生,晚期,炎症加重,虫体与室管膜粘连,致永久性机械性梗阻。在大脑脚间池及脊髓者,其神经根的神经纤维间有炎细胞浸润,从而导致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脑部囊尾蚴的寄生,可破坏脑的防御功能,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
(3)眼囊虫病:如发于眼底深部,以玻璃体(占眼囊虫病的50%~60%)、视网膜下(28%~45%)为多,其他有结膜下、前房、眶内眼睑及眼肌等部位。病理改变为组织的退行性变、炎症反应,依部位不同可致视网膜剥离、玻璃体混浊、晶体混浊等。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相关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