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伴发的精神障碍
首先是原发疾病的预防。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常常是某一原发病的伴发现象或结果。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预防这类失调的发生。一般可每日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约1500ml,5%葡萄糖盐水约500ml, 10%KCl30~40ml,补充每日需要的水和葡萄糖,以节约蛋白质分解代谢,避免过量脂肪燃烧时可能发生的酮症酸中毒。对发热的病人,一般可按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丧失低渗体液约3~5ml/kg的标准增加补给量。中度出汗的病人,丧失体液约500~1000ml(含NaCl 1.25~2.50g);大量出汗时,丧失体液约1000~1500ml。气管切开的病人,每天自呼吸蒸发的水分比正常的多2~3倍,计1000ml左右。均需在补液时增加补给。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应随失调的类型而定。总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病因、补充血容量和电解量,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应补充当日需要量、前1日的额外丧失量和以往的丧失量。但是,以往的丧失量不宜在1天内补足,而应于2~3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分次补给,以免过多的液体进入体内,造成不良后果。必须强调指出,各种输液、补充电解质或调整酸碱的计算公式,只是作为决定补液的量和质的一种参考,而不应视为一种绝对的法则。只要原发疾病能够解除,体液的继续丧失得到控制或补偿,又能补充液体使血容量和体液的渗透压有所恢复,机体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便能使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逐渐恢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节用药种类、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同时,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经有助于预防本病发生。较好的性格、心理将有助于减轻患病后精神症状的产生。
(一)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 主要由于对手术的恐惧、担心,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着怕手术、怕麻醉意外、怕头痛、怕出血、怕残废、怕死亡等。这些不良心态大多是因为对手术情况的不了解;有的与个体的个性(敏感、多疑者重)、体质、及耐受性不同有关;年龄(中年人最高)、文化(文化愈高,焦虑愈重)、手术的大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也有不同程度影响。
2.躯体因素 由于术后的虚弱、失血、休克、脏器功能损害、各种代谢障碍包括水、电解质紊乱、糖、蛋白质异常等,麻醉、合并感染及内分泌异常等因素影响了脑功能。
(二)发病机制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手术后机体状况的改变,如疲劳、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等。
2.手术操作和麻醉剂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3.手术并发症,如脑损伤、感染、发热、呼吸功能不全等。
4.手术后的环境和心理因素,如术后进入ICU,环境刺激,隔绝以及感觉阻断,如在ICU接受各种检查仪器的限制,躯体运动困难,带上氧气罩等,易使病人进入谵妄状态。
5.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压力及个体因素,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特征,以及手术的部位和复杂性等均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