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女,30岁,孕12周,发现左乳多发肿块1个月。既往有Graves病史4年,曾服药控制病情,后停药,无卵巢癌或结肠癌家族史。查体发现左乳可及三处肿块,可移动,未见甲状腺肿、气管移位,未及明显甲状腺结节,颈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
辅助检查发现TSH0.280mIU/mL(正常0.340-4.820mIU/mL),T40.83ng/dL(正常0.77-1.61ng/dL),乳腺X线提示左乳4处可疑肿块,B超提示肿块直径为0.5-2.0cm,MRI验证B超结果,右乳未见明显异常,腋下淋巴结未见肿大。对左乳肿块行细针穿刺,结果提示浸润性导管癌,遂行左侧乳腺根治性切除+前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伴有2处卫星病灶,3个前哨淋巴结中2个出现微小转移,后患者使用TCH方案化疗[2]。
分析提出:
甲状腺机能亢进状态可能会增加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
患者发生乳腺癌可能与Graves’病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状态相关,因为已有研究证实甲状腺激素和雌激素敏感组织间关系密切,我们所知的乳腺就属于典型雌激素敏感组织,高雌性激素刺激会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甲亢患者体内T3、T4水平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与E2相同的通路,从而影响乳腺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甲亢患者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是有一定机制可循的。
雌二醇(E2)和T3、T4在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如图所示。
甲亢和乳腺癌之间关系
探索历程
2005年,SaraivaPP[4]发现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E2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提示乳腺癌发病率增高可能与这两种激素的比值不平衡相关。
2013年,GlushakovRI[5]的动物实验发现,甲亢、甲减和对照组小鼠的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86.67%、30%、62.5%。总结分析得出:与对照组相比,甲亢组小鼠的乳腺癌发生率和进展性增高,甲减组则降低。
同年,ChenYK[6]以台湾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统计其肿瘤发生率。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甲亢患者肿瘤发生率显著增高,尤其是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分别在诊断6年内和3年内达到发病率高峰。
2014年,RasoolM[7]则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分析无甲状腺疾病史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的T3、T4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增高,揭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存在重要关联。同年,DeSibioMT[1]也发现T3可能增强乳腺肿瘤细胞增殖,扩大E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6年,S?gaardM[8]统计了丹麦甲亢(6187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甲减(8034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7.4年)女性患者的乳腺癌发病率,并与人群总体发病率相比较。结果发现:甲亢患者乳腺癌发病率高于人群总体发病率,而甲减患者乳腺癌发病率低于总体人群,提示甲状腺功能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
医生建议:
甲亢的女性患者,在控制甲亢的同时,不妨也做一下乳房检查,注意平时的乳房自检,定期接受乳腺B超等辅助检查,如出现乳腺癌征兆及时进行治疗,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