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常是粉碎性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常合并多种并发症。保守牵引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常用内固定易松动和复位丢失。髋动力带锁钢板系统可形成多钉钢板立体框架固定,有效防止螺钉松脱和复位丢失。本研究采用髋动力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9年1月,茂南区骨伤科医院采用髋动力带锁钢板治疗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60~75岁,平均66.3岁。致伤原因:平地跌伤18例,交通事故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8例,Ⅳ型5例。合并疾病:伴中、重度骨质疏松16例,慢性高血压7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糖尿病3例,同时有2种以上合并症者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4d。
1.2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均在X线透视下于骨科牵引床上复位固定。闭合复位:牵引下患肢屈髋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患肢。注意颈干角和前倾角,颈干角应大于135°为宜,同时注意患侧是否短缩,调整骨折断端达到基本解剖对位。复位满意后维持患髋外展30°,内旋15°的位置。
骨膜外显露:自股骨大粗隆向下作大腿外侧纵行切口约13cm长,纵形切开阔筋膜张肌及股外侧肌附着部,于骨膜外前后牵开股外侧肌,显露出股骨大粗隆及股骨上端外侧面。
钢板固定:将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放置在粗隆部外侧,使菱形排列135°锁定孔的下部孔瞄准点对准股骨矩,中部两枚锁定孔瞄准点分别位于股骨颈前后侧骨皮质下。检查骨折复位及锁定孔对合点满意后钢板远端与股骨上段点式复位钳钳铗固定。先在导向套筒辅助下经前、后、下菱形排列135°锁定孔向股骨颈内打入3枚2mm导针,透视导针位置满意后,以空心钻扩孔,拧入6mm空心锁钉。透视螺钉长度及位置良好钉板锁扣紧密后,再依次安放好钢板下部螺钉。对复杂粉碎骨折可骨膜外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再安锁定钢板。
1.3术后处理
术后予广谱抗生素3~5d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内科疾患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注意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3d开始使用CPM行髋膝关节的功能锻炼,1周后坐起,并行下肢主动活动锻炼,两周后离床伤肢不负重行走,6周后扶拐患肢逐渐负重行走,对骨质疏松及粉碎骨折者适当推迟坐起及离床训练时间,8~10周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后再确定患肢逐渐负重行走时间。
1.4疗效评定
按黄公怡髋部骨折愈合标准,优:不扶拐,生活自理,髋部不疼痛。良:扶拐,髋部基本不疼痛,能自理生活。差:扶双拐,髋部疼痛,不能自理生活。
2结果
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量200~400ml,平均280ml。2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4周。按黄公贻等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1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达90.0%。肺部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锁钉松动1例,无脱钉、断钉、继发性髋内翻现象。
3讨论
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传统的内固定方式有多枚斯氏针、鹅头钉、角钢板、空心钉、髋动力系统(DHS)、Gamma钉、重建钉等,目前比较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是DHS、PFN和Gamma钉等。根据文献报道和笔者的临床观察,对于EvansⅠ、Ⅱ型和部分Ⅲ型骨折,上述内固定物方法能获得达到骨折端愈合所要求的固定强度,但对于大部分Ⅲ型和Ⅳ、Ⅴ型骨折,这些内固定方法难以获得有效固定。解剖型股髋动力带锁钢板,其近端有多方向的多枚角度锁定螺钉同时固定,故其能有效解决多骨折块的同时固定和角度稳定,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髋动力带锁钢板设计合理,具有以下优点,①解剖设计,不分左右;②双线锥螺纹锁定连接,增加锁定力度;③“8”形锁定孔有利于术中个体化调节;④近端4个菱形排列135°锁定钉、孔,形成三维框架固定,并增加固定截面,避免应力集中,有效防止骨折移位、角度丢失和断钉;⑤自控导向套筒,可避免术中置钉不良,手术操作简便、精确而安全;⑥钢板螺钉锁定,构成整体框架,避免单钉松脱;钢板骨膜外放置、有限接触或不接触骨折区,保护骨折端血运,利于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