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Plantarfasciitis)是一种支持足弓的结缔组织疾病,它导致足跟和足底疼痛。以前足底筋膜炎被认为是「插在脚跟骨附近的筋膜在发炎」。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发炎的意思。但是,最新研究揭晓,原因在于组织因受创而改变引起退化(Degenerative),而非跟发炎有关。基于目前的了解,更精准的来说「足底筋膜插入端点的附近长期退化的状况」,而非过度发炎所引起。这可以解释为什麽消炎药及注射治疗一直不成功,但也可能不仅足底筋膜炎,还有足跟疼痛的原因。
体征和症状
当发生足底筋膜炎时,疼痛通常是尖锐的,通常是单侧的(70%的病例)。长时间休息后,脚后跟承受的重量会使脚后跟疼痛加剧。通常在一天的第一步或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最严重。通过弯曲脚和脚趾朝向胫骨经常引起疼痛。疼痛通常逐渐发作,并且在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影响双脚。如果在足底筋膜炎的情况下足底筋膜继续过度使用,足底筋膜就会破裂。足底筋膜破裂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咔哒声或啪啪声,明显的局部肿胀和足底的急性疼痛。
风险因子
目前没有单一的因素被认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疼痛通常由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的胶原变性(有时被称为“慢性炎症”)引起。这种变性类似于缺血性慢性坏死,其特征在于胶原连续性的丧失,地结缔组织基质和血管的增加,通常在肌腱炎的急性炎症中可见纤维母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退化的原因是跖腱膜重复微撕裂并且超出自我修复能力。
足底筋膜是增厚的纤维性腱膜,其起源于跟骨的内侧结节并向前延伸纵向足弓。足底筋膜的功能是提供纵向弓的静态支撑和动态减震。患有pesplanus(低弓或扁平足)或pescavus(高弓)的个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增加。
其他解剖学风险包括过度内旋,腿长度差异,胫骨外侧过度扭转和股骨前倾过度。功能性危险因素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和内在足肌的紧张和无力。但是,过度使用是运动员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有负重活动增加的病史是常见的,特别是那些涉及跑步的病史,这会引起筋膜的微创伤并超过身体的恢复能力。老年人也会出现筋膜炎,在这些患者中,这个问题通常更具生物力学特性,通常与内在肌肉力量差和力量衰减不良相关,这是由于身体的愈合能力降低所致。
目前研究中,最常见的两个风险因子:
脚踝背屈幅度减小
无运动习惯的人口,BMI值的增加
二者都造成:
增加足弓的拉力
增加足跟的压缩力
当脚踝背屈的活动范围(脚踝柔软度)不足时,身体会通过增加足弓的动作来产生「代偿(补偿)」。因此,脚踝背屈角度减少,影响内旋及足底部面对拉力的方式。同样,高的BMI也会增加足底的拉力,使得足弓的支撑发生超载的状况。
如前所述,过度内旋也被认为是其中一个因素,但至今的研究结果仍未明显证明。
在人体站立的时候,这些因素彼此都相互关联著。脚踝柔软度明显不足及高的BMI值,皆导致人在站立时,足跟的压力增加。将重量维持在脚跟上也同时带来足跟的压力。但这意味著,足弓中的肌肉及韧带并没有被用来作为平衡身体重量。我怀疑,缺乏使用比过度使用更加危险。
除了以上的潜在的风险因子之外,有一个使这些因子相形见绌的因素「鞋子影响了足部的正常功能」。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和体检进行诊断。在检查时,患者通常在跟骨的前内侧区域具有很明显压痛点。患者也可能沿着足底近端筋膜疼痛。脚趾被动背屈或患者踮起脚趾尖时,可能加剧疼痛。
影像检查
跟腱紧绷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它可以导致足背屈减少。
足跟骨刺跟骨(红色箭头)
足跟骨刺是骨性凸起,可以通过放射摄影在前跟骨上观察到。然而,对于非典型足底筋膜炎的病例,对于其他原因可疑的足跟痛患者,可以进行诊断检测或在对适当治疗没有反应的患者中。
超声波加厚足底筋膜
通常,足底筋膜有三个束,中央束在4mm处最厚,侧束在2mm处,内侧在厚度不到1mm。从理论上讲,筋膜炎的可能性随着跟骨插入时足底筋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4.5mm的厚度在超声检查中有用,在MRI上有4mm。然而,在有症状的个体中可能没有关于成像的发现,例如足底腱膜增厚,或者存在于无症状的个体中,从而限制了这种观察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