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补液
多数情况下术前一般可以不补液,因为术中有麻醉师要输液,一般的手术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有几种情况应该注意:
1、儿童:因为小孩体液所占的比例大,可缓冲能力小。故手术较大的情况下术前给点糖,进行适量的糖原储备是必要的。
2、下午的手术:因为在下午进行手术禁食的时间很长,有的医生又不愿意在清晨令患者适量进食,所以糖原消耗较多,同时许多麻醉师又不愿意在术中进行补糖,这样就加重了患者糖异生的程度,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增加了机体的负担,对病情不利。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患者糖原储备更低,所以不论是在上下午手术都应该进行补糖,补糖时一定要在糖液中加胰岛素,4~5g糖可加1个单位的胰岛素,这样就既增加了糖原储备,又不引起血糖过高。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至于补糖量的问题?除氯化钾3~4g,氯化钠4~5g,余液体量都可用糖来补充,必要时加胰岛素,当然一定要考虑脱水性质(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
正常人体内成人糖原储备约300~400克,有些细胞是必须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如:神经细胞和红细胞。每天消耗的糖原约100~150g。但重病患者进食不佳可使糖原消耗无几了。加之手术时间较长,所以补糖就必要了。
术后补液误区
1、术后补液只有普外科的医师掌握,必要时请会诊。
2、补液就是输盐水或葡萄糖就行。
3、术后补液量就是术后临床医师进行独立核算的,和麻醉师在术中的补液量无关。
4、出现补液不当或液体失衡的临床症状,往往多表现在精神、循环、胃肠道方面,但许多临床医师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5、输的液体下好医嘱,随便输就行了谁先谁后都一样的。如:低渗性缺水你先输了糖,那么病情是不是加重了?所以护士输液也要多交流。
术后补液原则
1、量、水:生理需要量2000ml+体液丢失量(术中出血、渗血、引流等);氯化钠:4~5g;氯化钾:3~4g。术中补的不足术后要补上,术中已补足的术后要减去,术中补得不当的术后要纠正。
2、晶胶比,2-4︰1
3、在不知哪种缺水的情况下就补充等渗盐水(先盐后糖)。
机制:当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的体液渗透压减低,细胞内的水外移,输等渗盐水后就能中和细胞外液低渗状态,也就提高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当细胞外液是高渗时,等渗盐水就可降低细胞外的渗透压。
所以说,补液时应先盐后糖,因为你先输糖可能降低细胞外液本已很低的晶体渗透压,进一步使细胞外水内移,加重组织细胞水肿。
这种急性的水异常转移是很容易发生意外的,例如脑水肿脑疝、脑细胞萎缩颅内出血等。
4、先晶后胶
机制:脱水指的是组织细胞间,而不是血管,若先输注胶体,胶体不能流出血管,也就提高了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提高了血管内的总渗透压-血管外组织间的水就流向血管内从而也就间接地提高了组织间的渗透压,细胞内的水发生水外移,不但不能纠正脱水,相反还发生进一步的脱水。
同时胶体液的粘滞系数很高的,在血液粘稠的情况下,先用胶体容易发生血管栓塞。
强调一下术后输液时这种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的原则就有变了,因为在你之前有麻醉师已经输液了,晶胶往往都已用到了,这时所要做的工作是对麻醉师没有做完或做的有偏颇的地方进行补充或纠正,以及对进一步要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性的治疗。
5、盐糖比例配置可调制不同张力的晶体液。
高渗性脱水就必须配置低张力液(1/3张力液),低渗性脱水就必须配置高张力液(2/3张力液),等渗性脱水就配置等张力液(1/2张力液)。
注意这是总体配置原则,也就是24小时的总体配置计划,但在急性补液的情况下就得具体分析。
术后补液要结合麻醉记录单准确计算输液量,包括出血量、尿量、输液量及输液成分,胶体多少,盐多少糖多少。
了解术后回病房时的心率、血压、脉压。心率快,血压低表示容量不足;心率快,血压高可表示血容量过多;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在正常范围,但脉压差偏大也表示容量不足。尿量少也是很明显的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尿量:0.5ml/kg·h)。
如果血容量低就表示缺胶体,肯定是胶体补给量不足或出血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首先补给胶体,同时看是否有输血指征,按输血指征可进行备血了。
骨科手术基本都是高渗性脱水,术后必须问患者是否口渴,若口渴表示患者体内缺水,不口渴就表示体内缺水不明显或不缺水或补水过多了。
结合麻醉单,看麻醉师给了多少盐和糖,然后制定出一个盐糖配比方案,如果口渴明显你就配比1/3张力液,如果不口渴你就配置1/2张力液或2/3张力液。
例如患者的血压基本正常,但患者明显的口渴,说明存在高渗性脱水,且胶体缺失不明显,这时你的第一瓶液最好是给葡萄糖,因葡萄糖降低渗透压比较明显,效果也比较迅速。
注意口渴和血压低是两回事,两者的意义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根据麻醉单确定最需补什么,就先补什么,然后制定一个补液计划,按先后顺序下医嘱。原则说最紧要的下临时医嘱,且执行。但你一定注意要和护士交代清楚,并定时检查进液情况,否则这种顺序不一定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