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包括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并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常合并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下尺桡关节损伤、腕关节的半脱位、腕骨骨折等。
17%、50%和75%
Pouteau早在1783年就论及过此种骨折。但1814年Abrahamcolles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此后约定成俗即称此种骨折为Colles骨折,沿用至今。
深刻认识任何一种骨折损伤,了解其相关的解剖结构和损伤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腕关节解剖
狭义上讲,腕关节是指桡骨下端与第一排腕骨间的关节(豌豆骨除外),即桡腕关节;
但从功能上着眼,腕关节实际上应该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及桡尺远侧关节,它们在运动上是统一的,其中桡腕关节位于腕管的深面。
桡腕关节-结构组成
桡腕关节属于椭圆关节或髁状关节,其前后径短,呈椭圆形。
桡腕关节由椭圆形窝和球面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及关节盘的远侧面,后者包括手舟骨、月骨及三角骨。
近排腕骨(除豌豆骨)中,手舟骨与月骨的关节面大致相等,与桡骨下端及关节盘相接,三角骨几呼不占重要地位,手上承担的重量主要由手舟骨及月骨传达至前臂。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又名关节盘,在尺骨与月骨之间的三角区较坚硬,其他部分则为韧带性,较柔软,软骨部分常发生裂隙。关节盘的位置一端连于桡骨下端的尺切迹下缘,另一端附着于尺骨茎突的内侧,同时与腕尺侧副韧带相连。具有传导纵向负荷和缓冲外力冲击的作用,同时也是维持腕尺侧稳定性的重要结构。
桡腕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不相通。
桡腕关节-桡骨远端
桡骨远端系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5-3cm,桡骨干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部以远部位。近年来也有学者将其范围扩大至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
桡骨远端关节面光滑,呈双凹面,两凹面之间有一掌背侧走行的软骨嵴。其桡侧凹面为舟骨窝,略呈三角形,尖端指向桡骨茎突,与舟骨接触,构成桡舟关节;尺侧凹面为月骨窝,呈四方形,与月骨接触,构成桡月关节。同时关节面掌侧有桡舟月韧带附着。关节面的尺侧切迹还有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附着。
桡骨远端掌面增宽部分与桡骨干连成一光滑的弧形表面,有旋前方肌附着。
背侧面稍突,有明显的背侧结节即Lister结节和三条纵沟,前臂伸肌腱由此经过,沟的纵嵴为背侧韧带附着点,分成6个肌腱室。
桡侧面粗糙突起形成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长约1-1.5cm,其基底有肱桡肌附着,远端有桡侧副韧带附着。
尺侧面呈半圆形凹面,称尺骨切迹,与尺骨小头环状关节面共同构成下尺桡关节,切迹远侧为三角纤维软骨盘的附着点。
桡腕关节-周围软组织
桡腕关节周围没有肌肉覆盖,只有许多肌腱、神经、血管通过。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通过关节囊和周围的韧带加强。
桡腕掌侧韧带坚韧,起自桡骨茎突根部及桡骨、腕骨关节面的边缘,朝向内下方,止于第一排腕骨及头状骨的掌侧面。
桡腕背侧韧带远不如掌侧韧带发达,由桡骨下端背侧向内下方发出止于第一排腕骨,主要止于三角骨,其他部分则联结腕骨与掌骨底相接的背面。
腕桡侧副韧带为一圆束纤维,由桡骨茎突至舟骨结节与大多角骨。
腕尺侧副韧带呈扇形,由尺骨茎突止于三角骨,一部分至豌豆骨。
总之,掌背侧韧带可以防止腕关节的过度伸直和屈曲,两侧副韧带则可防止腕的过分内收或外展。
桡腕关节的运动-活动范围
中立位:0度,无背伸或屈曲,此时第3掌骨与前臂纵轴成一直线。
屈曲位:40-50度
背伸位:50-60度
尺屈:20度
桡屈:10度
桡腕关节的运动-三柱理论
腕关节的运动是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以桡腕关节为主。
1981年,Palmer从腕关节生物力学上分析,提出著名的腕关节三柱(纵列)理论。即外侧列由舟状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和第1、2掌骨组成,与拇指、食指活动有关;中列由月骨、头状骨和第3掌骨构成,与屈伸活动有关;内侧列由三角骨、钩状骨和第4、5掌骨构成,与旋转有关。在这三个纵列中,以中列为主。
桡腕关节的运动
根据作者Hewitt测量:手在旋前位时,除尺屈外,其他运动范围均有所增加。此时掌屈运动主要发生于桡腕关节,约占到4/5。而当腕关节处于旋后位时,则仅有1/3发生在桡腕关节。
所有Colles骨折复位时尽可能的将腕关节固定在旋前、尺屈、掌屈位。
正常腕关节X线
发生率
女性发生率多于男性,好发于中老年。
国内积水潭报道男女比列约为1.59:1,国外文献报道为2.5-3:1;
同时,文献报道左右侧别发生比列不同,其中左侧57%,右侧为43%。
Colles骨折VS骨质疏松症
患者发病率与骨质疏松有密切的相关性。Kanterewicz等2002年探讨了Colles骨折和低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WHO的评定标准作为骨质疏松的纳入指标,发现65岁及65岁绝经后的妇女其Colles骨折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具有明显相关性;如不计年龄,则70%Colles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均存在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不仅可作为骨质疏松的临床指征,也是再发髋部骨折的警示信号,提醒人们注意预防。
Haentjens等探讨了老年人Colles骨折和脊椎骨折后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性,统计发现:绝经期妇女当腕部或脊椎骨折后,再发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性分别为1.53和2.20,而老年男性其再发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性分别为3.26和3.54,故老年男性在Colles骨折后,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比女性高;脊椎骨折后,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两性并无差异。
损伤机制
手撑地的同时,身体向远离前臂的方向旋转。
动力学试验中显示: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还和受到撞击时的速度、手和腕所处的位置、前臂旋转的角度、骨与韧带的强度及弹性的影响。
Colles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引起,常见于跌倒,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致伤。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力作用于腕部,一个是体重沿桡骨长轴向地面的冲击力,另一个是手掌撑地后产生的反作用力。后者通过腕骨的舟月复合体系统传导至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部分,同时还包括弯曲应力作用在干骺端部位,致使干骺端背侧皮质发生粉碎骨折,同时骨折远折端松质骨发生嵌压;而桡骨远端掌侧皮质则因张应力而断裂。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桡骨远端的嵌压和塌陷在可能产生局部的骨缺损。
Frykman应用新鲜尸体标本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试验。
静力学试验证实:
腕关节处于背伸40-90度状态下,可产生桡骨远端骨折。
对男性而言,产生所需的外在载荷(约282Kg)要大于女性(约195Kg)。
背伸角度的大小与所需的载荷力有关,背伸角度越小,造成骨折时所需之载荷所需之载荷力愈小,反之亦然。
腕背伸小于40度时,容易发生前臂近端骨折;而背伸大于90度时,多产生腕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