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anterior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例(40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例20髋,男11例16髋,女3例4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例13髋,股骨头坏死4例7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23.34±5.63)kg/m2。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例20髋,男14例15髋,女4例5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例9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
结果
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2,PLA组(27.34±5.30)kg/m2,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后外侧入路;早期疗效
典型病例1
62岁女性患者,BMI24.3kg/m2,双侧股骨头坏死,右侧疼痛明显,行DDA手术,术后12h下床活动、下蹲活动可,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2。
典型病例2
43岁男性患者,BMI37.2kg/m2,双侧股骨头坏死,行双侧PLA同时置换,术后外展中立位丁字鞋固定,术后24h下床平地行走,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