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带的正确使用
术前要对止血带进行仔细检查,如气囊是否漏气,打气筒是否好用,气压表是否准确。
根据患者年龄、肢体周径、病人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气压止血带。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应正确,止血带要绑于肢体肌肉较丰富部位,以防损伤神经。上肢者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者应放在大腿根近腹股沟部。
绑止血带时,止血带下要垫一个小单(布),并使接触皮肤面保持平整。止血带要绑的松紧适宜,通气管要放在肢体近端,即可防止污染手术野,又便于打气。气压止血带外最好再缠固定带或绷带加压固定,防止充气后滚动。
止血带充气前应先抬高肢体,驱血带驱血彻底后,再将止血带的通气管接于压气表上,缓慢将气打入止血带内。上肢压力成人不超过40.0kPa(300mmHg),小儿不超过26.7kPa(200mmHg),下肢压力成人不超过80kPa(600mmHg),小儿不超过33.3kPa(250mmHg)。
准确记录气压止血带充气时间,上肢以1h,下肢以1.5h为限,时间到时,需提前通知手术医生做好放气准备,如需继续使用,应先放气5~10min后再充气并重新记录时间。
松止血带时,放气要缓慢,以免血压急剧下降引起休克。手术完毕去除止血带后,检查病人皮肤有无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数分钟。
止血带的使用误区
1.手术台上捆扎的误区
肱骨及股骨中下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往往需要无菌止血带,由主刀医生在手术台上捆扎,因而致使止血带的松紧度没有保证,充气量也无法确定,造成出血,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驱赶血液时,驱血带每周圈间都留有大小不等的距离,形成间断驱血,效果极差;
驱血时用力不匀,一绕一缓,不能持续用力,止血效果差;
肱骨中段手术中,为减少出血,使用小儿无菌止血带止血,因气囊短而窄,达不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反而出血更多。
2.手术前台下捆扎的误区
捆扎过松或压力不足,出血多;
捆扎过紧或压力过大,易产生并发症;
捆扎前缠绕保护肢体的无菌巾未铺平,使其受力不均匀,易产生水泡;
止血带使用超过时限,病人疼痛难忍;
捆扎位置不当,压迫神经,造成麻痹;
充气过后止血带涨开或脱滑,延误时间;
通气管与止血仪衔接不紧或中途脱落;
多个肢体同时放松止血带,造成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注意事项
使用止血带前,认真检查有否漏气,止血仪是否灵活实用,否则要及时更换。
按肢体及年龄,准确选用止血带(大、中、小号)。
捆扎时松紧要适宜,以能容纳一指为宜。
捆扎止血带前先用纱布或无菌巾缠绕保护肢体,并使其铺平,防止受力不均匀,而引起水泡或瘀血发生。
捆扎后要用纱布绷带加固两周,防止涨开或脱滑。
无菌止血带可由洗手护士在手术台上协助主刀医生捆扎,确保适宜的松紧度。
严格掌握止血带的使用时限,单肢体第1次使用不超过90min,第2次使用不超过60min,2次间隔为5~10min。
驱赶血液时,要均匀持续用力,驱血带环绕重叠大于或等于1/3,且由肢体远端向近端逐渐驱赶血液至止血带边缘,充气至所需KPA,以达到充分止血的目的
多个肢体同时使用止血带,放松时,要先放松一肢体,待血压平稳后,再放松另一肢体。每一肢体的使用时限60min。防止经脉缺血时间过长,肢体坏死及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加快,使心脏负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