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又称盖氏(Galeazzi骨折)。下桡尺关节由桡骨尺切迹与尺骨小头构成,关节间隙为0.5-2mm。三角纤维软骨的尖端附着在尺骨茎突,三角形的底边则附着在桡骨下端尺切迹边缘,前后与关节滑膜连贯。它横隔于桡腕关节与下桡尺关节之间而将此两个滑膜完全分隔。下桡尺关节的稳定主要由坚强的三角纤维软骨与较薄弱的掌、背侧下桡尺韧带维持。若三角纤维软骨、尺侧腕韧带或尺骨茎突被撕裂,则容易造成下桡尺关节脱位。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多见于成人,儿童较少见。因整复固定较难,下桡尺关节脱位容易漏诊,会造成不良后果。故对这种损伤应予以足够重视。
盖氏骨折临床可分为三型
一、稳定型:桡骨干下1/3骨折(一般为青枝型),合并尺骨下端骨骺分离,皆为儿童。
二、不稳定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或斜形骨折,骨折移位较多,下桡尺关节明显脱位,多属传达暴力造成。此型最常见。
三、特殊型:尺、桡骨干下1/3双骨折伴下桡尺关节脱位。成人脱位较严重,青少年桡、尺双骨折位置较低,移位不大,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弯曲畸形,多为机器绞伤,骨折相对稳定。
类型
(一)儿童损伤型
挠骨远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头骨骺分离,属儿童损伤,与成人受伤机理相同,只是没有发生关节脱位而出现骨骺分离(下图)。
(二)背侧移位型
桡骨远1/3骨折,远折端向背侧移位伴下尺挠关节脱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致伤(下图)。
(三)掌侧移位型
桡骨远1/3骨折,远折端向掌侧移位伴下尺桡关节脱位。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手掌撑地致伤(下图)
(四)尺骨骨折型
挠骨远1/3骨折下尺侥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弯曲畸形(下图)。多由机器绞轧伤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前臂中下部肿胀,疼痛和局部压痛,如移位明显挠骨将出现短缩和成角,尺骨头膨出,下尺挠关节压痛。
伤后前臂肿胀,疼痛,桡骨下1/3部向掌例或背倒成角畸形。腕部亦有肿胀,压痛,下桡尺关节松弛并有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当检查桡骨有明显假关节活动而尺骨尚完整时,即应想到本病。
拍摄X线片时,必须包括腕关节,以观察下挠尺关节的分离程度,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前臂Ⅹ线片可见骨折部位在挠骨中下1/3交界处,为横形或短斜形,下尺桡关节分离移位。正位片上,下桡尺关节间隙变宽,成人若超过2mm,儿童若超过4mm,则为下桡尺关节分离。侧位片上,桡尺骨干正常应相互平行重叠,若两骨干发生交叉,尺骨头向背侧移位,则为下桡尺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要点
第一型骨折按桡骨下端骨折处理。
第二型骨折先整复下桡尺关节,然后整复骨折,按前臂骨折处理
第三型骨折对尺骨仅有弯曲无骨折者,须先将尺骨的弯曲畸形矫正,桡骨骨折及下桡尺关节脱位才能一起复位。尺骨弯曲畸形不能矫正,或整复固定失败者,则切开整复内固定。
典型盖氏骨折整复固定方法
1.患者平卧或端坐位,肩外展、屈屈肘、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牵引。矫正重迭移位。
2.术者用分骨手法纠正侥骨远折端尺倾移位(下图)。
3.用提按折顶手法纠正掌背侧移位。
(1)挠骨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者,拇指按近折端向掌侧,加大掌侧成角,然后其食、中环三指提远折端向背侧,使之对位(下图)。
(2)挠骨远折端向背侧移位时,拇指按远折端向掌侧,用力加大掌侧成角后,然后其食、中、环三指提近折端向背侧,使断端复位(下图)。
4.最后术者用一手捏住整复的挠骨断端手扣挤下尺挠关节,使下尺挠关节复位。
手法复位
拔伸牵引
挤压下尺桡关节
分骨挤压远端对近端
纠正前后移位
固定方法
在维持牵引和分骨下,捏住骨折部,敷消肿药膏,再用绷带松松包3至4层。掌背侧各放一个分骨垫。分骨垫在折线远侧占2/3,近侧面占1/3。先放掌背侧夹板,桡侧板超腕关节(尺偏),绷带固定。
复位后,于断端掌背侧加分骨垫,在尺骨小头尺侧、桡骨茎突侥侧,放置弧形合骨垫,衬棉垫后,前臂用4块夹板固定,桡侧板超过腕关节。利用手的尺偏,借紧张的腕挠侧副韧带牵拉挠骨远折端向挠侧,以克服尺倾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