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位居于人体躯干正中,不仅是一个静力支持结构,也是一个动力学的功能结构,通过椎体、小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和各个方向的运动功能,并传递人体重力及压力,对整个躯体的平衡和姿势起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脊柱平衡状态可通过自身矫正或平衡代偿机制来维持,一旦脊柱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恢复其正常的平衡状态,就会出现脊柱的失平衡。
脊柱平衡从空间上包括总体平衡、区域平衡及局部平衡三个方面,总体平衡包括头-骨盆轴平衡、乳突-股骨头轴平衡等;区域平衡包括双肩水平、骨盆水平、区域范围的脊柱侧凸等;局部平衡包括脊柱局部在三维平面上的平衡状态。
对于脊柱侧凸患者而言,脊柱平衡异常同样表现为总体、区域及局部平衡的异常。脊柱一旦存在单个结构性弯,在其上下方便会出现代偿性弯,使得头部和骨盆仍然呈直线排列。代偿弯并无旋转,为非结构弯。若存在结构性双弯或三弯,非旋转性代偿弯将存在于其上下端。通过测量代偿弯大小,可对平衡性能进行更加精确的评估:若代偿弯的大小相等,则脊柱平衡;若下代偿弯大于上代偿弯,则脊柱失平衡。
平衡失代偿可使弯者外观显著恶化,恢复平衡是治疗侧凸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冠状面失平衡常表现为脊柱侧凸,躯干姿势异常(包括躯干倾斜、双肩不等高等)、腰部不对称等。
将冠状面上的Cobb角纠正程度作为脊柱侧凸矫正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临床上常出现Cobb角矫正,但外观较变得更差的现象。因此脊柱侧凸矫正应走出单一层面考虑问题的误区。以下我们以冠状面的平衡与进行简述。
一、总体平衡
脊柱冠状面平衡的临床评估:自隆椎(第七颈椎)悬一铅垂线,如能平分臀裂,说明脊柱平衡。如铅垂线通过一右侧凸患者臀裂的右方,则称为脊柱失代偿。诊断时通常也使用红外线对线仪进行测量观察。
在评价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中,C7铅垂线(C7plumbline,C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sacralverticalline,CSVL)之间的水平距离C7PL-CSVL常用于评价脊柱的总体平衡。
二、区域平衡
1.锁骨角度
锁骨水平线参考线(claviclehorizontalreferenceline,CHRL)左右锁骨最高点的连线,为锁骨参考线(claviclereferenceline,CRL),该线与锁骨水平夹角即为锁骨角(clavicleangle)。左肩高时该角度为正值,右肩高为负值。锁骨角大于2°为肩失衡。
2.双肩高度
分别经两侧肩锁关节作一垂直线,该垂直线与肩部软组织交于一点,再经过该点作水平线,较高一侧定义为上水平参考线(superiorhorizontalreferenceline,SHRL),较低的一侧定义为下水平参考线(inferioerhorizontalreferenceline,IHRL),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影像学肩高度。SHRL与IHRL的垂直距离在1cm以内定义为肩平衡,1-2cm为轻度肩失衡,2-3cm为中度肩失衡,大于3cm为重度肩失衡。
3.胸1椎体倾斜角
沿T1上终板画一条直线A,该线与水平线B的交角,即胸1椎体倾斜角。
4.骨盆水平
骨盆冠状面参考线(pelviccoronalreferenceline,PCRL),骶骨冠状面参考线(sacralcoronalreferenceline,SCRL)。
5.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价参数也常用于评价区域平衡。
三、局部平衡
冠状面L3、L4椎体倾斜度是常用的评价成人脊柱侧凸局部冠状面平衡的影像学参数。L3、L4椎体倾斜度是疼痛和畸形进展显著相关的冠状面影像学指标之一。
局部平衡参数虽不能直接反映脊柱整体的平衡状态,但对脊柱局部的节段性平衡产生影响,继而影响整个脊柱的平衡状态,在脊柱侧凸临床症状的发生、侧凸的进展、脊柱稳定性以及临床诊断分型与治疗策略选择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
尽管冠状面失平衡的评价目前尚无统一、完善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冠状面失平衡与躯体姿势平衡、脊柱的总体平衡、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机制、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均有密切关系。
冠状面上的Cobb角若成为侧凸诊断与评估的唯一金标准,会使人们对脊柱侧凸的认识回归到二维的水平:脊柱侧凸严重程度等同于Cobb角的大小,对脊柱侧凸的矫治成了对Cobb角的矫治!
很多患者矫正结束后的外观和平衡,并不好甚至不如矫正前。这正是由于在矫形中单一注重Cobb角的矫正而忽视躯体整体平衡所造成的。例如:对于胸弯患者,忽视了上胸弯的存在,对主胸弯的矫正率过大,超过了上胸弯的代偿能力,矫正结束后就会出现失代偿,表现为双肩不等高。对腰弯的矫正,结束治疗后躯干不在中线,骨盆倾斜变得更为明显。
脊柱侧凸矫正过程中应注意脊柱总体、区域、局部的平衡以及美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