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特点
摘要:根据肘关节受伤时的体位不同而分为伸直型(肱骨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屈曲型(肱骨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伸直型常合并有肱动脉正中神经损伤,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因直接暴力所致的粉碎性骨折多见。
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的骨折之一,常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往往在跌倒时,用手支撑外力,由前臂上传,加之身体前倾产生的剪力,而在骨皮质与骨松质交界区的特殊结构处发生骨皮质断裂。
根据肘关节受伤时的体位不同而分为伸直型(肱骨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屈曲型(肱骨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伸直型常合并有肱动脉正中神经损伤,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因直接暴力所致的粉碎性骨折多见。
一、临床特点
(一)肱骨髁上骨折
常有局部外伤或患儿跌倒外伤病史,肘部疼痛、肿胀、皮肤瘀癍或张力性水泡,肘部向后突成半屈位,局部压痛明显,手触之有骨擦音及骨折端,严重的屈曲型骨折,折端可能穿透皮肤,外磨形成开放性骨折。X线片检查可确诊骨折的类型,移位的程度等。还要注意手的颜色变化,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改变,脉搏的跳动情况,考虑是否合并了肱动脉和正中神经损伤。
三、康复评定
(一)肱骨髁上骨折
有明确的外伤史,已经过了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的手术史,有伤后的临床诊断,明确骨折征象的X线片和术后及近期X线片,长时间固定后引起肩肘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发生不同程度萎缩。合并有正中神经损伤,可出现拇外展功能障碍,大鱼际
肌肉萎缩,掌侧拇、食、中指腹及环指桡侧半皮肤感觉异常或消失等症状。
四、康复治疗
(一)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后1周,要注意肘关节的固定(外固定要确实,但一定要注意局部和前臂情况,手指的颜色及感觉)和制动。可以做手指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背伸练习。伸直型可加强肱二头肌,屈曲型做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旋前园肌、旋后肌的等长练习依据情况而定局部可行蜡疗盘蜡法,紫外线光治疗,未做内固定可做超短波治疗,以促进消炎,切口愈合,消除
水肿的作用。
2~4周
(1)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功能练习,以主动为主,辅以部分抗阻训练。
(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3)手、腕的伸、展、抗阻练习和旋前园肌、旋后肌的抗阻练习。
(4)辅以物理及光治疗和作业治疗。
4~8周
手术内固定及小儿骨折可去除外固定,除继续上述功能训练外,主要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训练,促进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手法复位的小儿患者可在4周后去除外固定行功能训练,成人至少在6周以后方可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要拍X线片,检查骨愈合的情况,防止出现因骨愈合不佳而产生的移位或骨不连。可以辅助蜡疗、光疗、电疗(无金属固定物处或手法整复的骨折)、作业治疗等。
8~12周
(1)可行患肢的全方位功能训练,辅助吊轮、墙拉力器、肋木,肩腕关节训练器、橡皮带等器械进行练习。伸直型屈曲功能,屈曲型着重恢复伸直肘关节功能,物理治疗同时进行。
(2)伤后未经功能康复的病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障碍,特别注意来诊前是否因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而采取过“粗暴”的伸、屈肘关节练习。
(3)立即拍肘关节的X线片,如果在骨折周围组织内有一片白色云雾状阴影,密度较深或有骨样密度,局部肿胀,触之硬韧感,关节运动障碍明显,即可提示骨化性肌炎已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