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
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1.复位
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
3.功能锻炼
早期可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
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可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状态。
康复原则
1、无痛原则:功能锻炼应在不引起骨折处疼痛范围内进行锻炼。
2、疲劳原则:肌肉锻炼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但应避免过大运动量引起的肌肉劳损。
3、肌力训练中应保持正常呼吸,不应屏气,憋气,可轻声计数以保持正常呼吸。
下面将介绍一般情况下几种常见四肢骨折的康复方法。
肘部骨折术后康复
0~2周(炎症/保护期)
目标:在安全范围内达到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未受损的关节达到全活动度,保护性制动,控制
水肿和疼痛。
肩关节在仰卧位下,带着夹板进行各个方向的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手:注意肌腱滑动训练,拇指各个方向的运动
腕关节在不抗重力的情况下进行屈伸练习(经医生许可)
2~8周(纤维形成/骨折稳定期)
目标:在无痛的状态下,肘关节和前臂达到最大限度主被动活动范围,继续控制水肿和炎症,减少瘢痕粘连,增加肌力,改善肌肉肌腱长度,用患肢完成轻度功能活动。
肘关节抗重力被动活动
桡骨远端骨折康复
术后第一阶段保护期(0~6周)
目标:此阶段应维持正确的保护性制动,减轻水肿和疼痛,以保护为受累关节的充分的活动范围。
1、未受累关节(手指,肘关节、肩关节)的主动活动。
肌腱滑动的练习
2、受累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固定/坚强固定):轻柔地进行腕关节活动
第二阶段:稳定期(第6~8周)
目标:腕关节和前臂在无痛范围内达到最大活动度;受累肢体恢复轻微的功能性活动。
注意:若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已达到稳定,则可早在术后第二周进行第二阶段治疗。
1、进行腕关节和前臂主动活动范围练习(可屈肘90°且上臂贴近身体时进行前臂旋转练习)。
2、精细功能性活动
①精细动作协调性练习:小件物品操控、写字等
②恢复正常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如吃、穿、处理个人卫生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
预防肌肉力量下降:
②患侧踝泵运动,大腿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③上肢运动:上肢上举、肘关节运动,手指屈伸运动。
(以上各种方式,10次一组,共三组)
负重训练:(应遵医嘱负重后进行)适应疼痛负重直立训练→体重1/3负荷,双拐短距离治疗性步行→1/2体重负荷双拐行走→2/3体重负荷,双拐行走→全部体重负荷单拐行走
注意:以上方法仅为一般情况下,具体训练方法因受伤机制、受伤部位、严重程度不同会有些许差异,具体锻炼时间节点以及方法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咨询医师。
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
术后1~7天
踝泵运动,大腿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每天活动100次左右,分三到四次完成,动作尽可能应尽可能最大限度有节律的屈伸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要到位
被动活动膝关节
CPM练习: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可从无痛或微痛角度开始,30分钟/次,1~2次/日。
4~7天
直腿抬高练习:10次/组,保持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
侧抬腿练习:10次/组,保持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
后抬腿练习:10次/组,保持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
足跟滑动训练:双腿轮流由完全伸直到逐渐弯曲,注意动作过程中应保持脚跟始终擦着创面滑动20个/次,3~4次/天
2~3周
开始可进行坐位垂腿练习:
可于极限处保持10分钟,1次/日,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
6~7周
膝关节周围等张性运动
坐位,无负荷状态下,不引起疼痛范围内膝伸展运动,根据疼痛决定次数,逐渐增加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