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手术到底是怎样做的?
摘要: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欢迎,成为脊柱手术的技术热点及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适应症范围还会进一步的扩大,将会解决更多的问题。
椎间孔镜手术是当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手术,号称“终极技术”。
对椎间盘脱出、大部分游离及钙化,部分椎间孔、椎管狭窄等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创口小,只有不到7mm,对脊柱的骨骼及
韧带损伤小,绝大部分情况下几乎没有损伤,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欢迎,成为脊柱手术的技术热点及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适应症范围还会进一步的扩大,将会解决更多的问题。
椎间孔镜手术切口仅6mm
椎间孔镜属于内窥镜技术在脊柱领域的应用,1999年由美国AnthonyYeung教授首创,2002年德国脊柱外科学会主席ThomasHoogLand教授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创新性的Thessys手术技术和相关的改进器械得到了国际脊柱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同,在已经有超过千例手术的成功经验后才开始向全世界推广,2007年才正式进入中国。
经过近十年的推广应用,椎间孔镜设备和技术已经大大普及。国内的此类器械以德国进口的为主,有Joimax、Maxmore、Think等5、6种品牌,也有国产品牌的器械。
而我院用到的椎间孔镜品牌也正是由德国进口的THINK椎间孔镜。
腰
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这么多,椎间孔镜技术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先进在什么地方?
椎间孔镜技术是将一个配备有灯光、成像及工作通道的孔镜系统,经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经椎间孔放置于突出的椎间盘部位,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压的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经椎间孔摘除突出髓核组织、部分增生的上关节突骨质、切除部分增厚的黄韧带,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从而直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持续灌洗消炎,运用射频电极修补纤维环,消融神经致敏组织,阻断环状(窦椎)神经分支,解除患者软组织的疼痛。
图为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主镜、髓核钳的前端,是手术器械的直接工作的部分
手术第一个阶段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及适当的路径,把工作套管的斜口,精确的放置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部位。然后椎间孔镜主镜就可以通过工作套管方便的到达需要手术的病变部位。
通常手术时,患者处俯卧位或侧卧位,穿刺、放置工作通道时结合透视成像的C型臂来进行,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步骤来保证穿刺及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确性。
椎间孔镜主镜的前端,有的是斜的,有的是直的。前端面有工作通道,一般直径是3.7mm,有两个小孔是灌注通道,还有一个小圆,集成了灯光源和摄像头。灌注通道分别是生理盐水的进出口,灌注的生理盐水可以冲洗掉出血和手术中一些小的碎片组织,同时让光源及摄像头表面保持干净,使视野图像清晰。髓核钳可以从工作通道到达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把突出的髓核取出去。取完以后,将低温消融的双极射频电极,从工作通道伸到椎间盘纤维环破口处,将破损的纤维环修复。
最后消毒处理,取出器械,缝合伤口,只需缝一针,贴个创可贴,手术就完成了。
手术创口小,术后仅逢一针
手术完成后,病人的症状一般会迅速消除,当天就能下床行走。但手术只是去掉了对神经的压迫,腰椎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比如腰肌劳损、腰椎曲度变直等,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则有可能复发,所以一定要注意术后的休息、康复,甚至要进行相应的物理治疗,而真正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