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儿科,有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捏脊”,即通过提捏小儿脊柱两旁的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其实,不仅是小儿,成人也可以用捏脊疗法来治疗背部疾病。
这个疗法,对治疗腰肌劳损,效果尤为显著。
因为,捏脊可以通过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来治疗腰肌劳损。
老中医谈“捏脊”:不仅治骨痛,还可治百病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道出现淤积,于是就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或使身体其他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
所以,我们说脊背是向阳生长的、治病养生的大药田。
1、调动阳气,通经活血
背部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
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
脊背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它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
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
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2、调和脏腑,护肺养肺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脏腑。
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生长于督脉两侧。
所谓“俞”,就是“输”,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治疗局部的肩、颈、背、腰疼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疼痛,其病机主要是气血瘀滞不通。
气血活络,疼痛自然减轻。
4、矫正脊椎
很多人脊椎歪七扭八的,其实是脊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绷得太紧,
不够放松而拉扯脊椎所致。
捏脊可以放松肌肉,起到正脊椎的功效。
5、治疗失眠
睡前捏脊,可以疏通气血,帮助睡眠。
捏脊方法
一、华陀捏脊法
“华陀夹脊穴”在中医属于经外奇穴,沿着脊椎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脊椎棘突下旁开5分,左右共34个穴,贯穿整个后背。乃华佗所创
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则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
“华陀捏脊法”,就是徒手沿着脊椎两旁由下往上捏拿,简单易学,立即见效,不需要任何其他道具。
动作分解及说明
1、被捏者俯卧在床、全身放松。
让他人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腰椎两旁的皮下组织(也可从尾椎开始),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
最好不要中途间断,让“气”能上下贯通,不致堵在某处。
2、到颈部时,手顺着脊椎滑下来,把气由上导到下,再重复第一步。
至少做三次,之后再针对患处局部加强。
若力道掌握得宜,三次后背部便松了,会有通体舒畅之感。
症状较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
3、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动作可放缓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
二、倒捏脊法
从下往上捏脊是补法,从上往下捏脊是泻法,补法会让血压越捏越高,而倒捏脊法则具有降压功效。
1、治疗高血压病:
与“华佗捏脊法”方向相反,应从颈部捏向尾椎。
2、用于小儿退热:
让孩子俯卧,家长将食指、中指并拢,在孩子的脊背从上向下推,一般以200~300次为宜。
动作要迅速,还要注意力道,不能搓伤孩子的脊背。
凡是出现发热的孩子,家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
捏脊注意事项
1、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潮红为有效。
如果每次捏完脊,可以看到脊柱两旁明显发红,这说明捏脊捏到位了。
2、大人小孩均可捏。
小儿皮肤娇嫩,捏脊时应轻柔,以免造成皮肤破损;成人背肌较厚,肌肉紧绷,不易提起,故力度应稍大。
总之,应视患者背肌松软程度来选用适当的力度。小婴儿则建议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两旁
按摩即可。
3、捏脊时间不拘,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
不要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饭后不要马上趴着做,以免因压迫反造成肠胃不适。
4、如果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病、心脏病、肾病以及肺病等,不可行此捏法;
如果背上皮肤有破损或患有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
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结核等,需待痊愈后再捏;
5、捏者手指甲不宜过长,免得刮伤被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