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治疗 > 手术治疗 >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2017-11-08 来源:脊柱微创疼痛医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年龄多在10—40岁之间,40岁以后发病少见。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有暂时缓解、反复发作、不断加重、渐至功能障碍、致畸致残的临床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的一种。研究表明,该病原因尚不很明确,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弯腰、行走活动受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的病变,也有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所以又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年龄多在10—40岁之间,40岁以后发病少见。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有暂时缓解、反复发作、不断加重、渐至功能障碍、致畸致残的临床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都有哪些?

  1、遗传: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强直性脊柱炎一组亲属患本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出20~40倍,国内调查强直性脊柱炎一级亲属患病率为24.2%,比正常人群高出120倍。HLA-B27阳性健康者,亲属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的机率远比HLA-B2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亲属低。所有这些说明HLA-B27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2、自身免疫:强直性脊柱炎本身就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发现60%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血清补体增高,大部分病例有IgA型类湿因子,血清C4和IgA水平显著增高,血清中有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但抗原性质未确定。以上现象提示免疫机制参与本病的发病。

  3、感染:近年来研究提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可能与感染相关。报道也证实,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中溃疡性结疡炎和局限性肠炎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许多,故推测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与感染有关。4其它:创伤、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变态反应等亦被疑为发病因素。总之,目前本病病因未明,尚无一种学说能完满解释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部表现,很可能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受环境因素(包括感染)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致病。

  针刀治疗

  1、体位:

  俯卧位。必要时腹下垫枕。

  2、体表标志:

  驼背最高点的定位,要抓住以下几个标志:

  ①第7颈椎棘突为颈部下段,胸椎与颈椎交界处最突出点,以此棘突向上、下数。

  ②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

  ③两侧肩胛下角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上角连线,恰好通过第3胸椎棘突。

  ④以手指沿着第12肋骨向脊柱触摸,与脊柱相交处为第11胸椎。

  ⑤参考颈、胸、腰脊柱正侧位X线片协助定位。

  3、定点:

  ①矫治脊柱畸形定点:

  第一次针刀手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棘间、横突间上下椎体共9点。

  第二次针刀术:定点于驼背最高点上段,棘间、横突间,定6-9-12点。

  第三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一次针刀术的下段,脊上韧带、棘间、横突间关节囊、竖脊肌、多裂肌,定6-9-12点。

  第四次针刀术:定点于第二次针刀术的上段,棘间、横突间肋横关节、回旋肌等,定6-9-12点。

  依此类推。当脊柱驼背段全部针刀松解完毕后,可重新再从最高点开始,定6-9-12点,继续治疗,直到治愈为止。

  ②矫治脊柱以外软组织挛缩点:

  A.腹部点:腹直肌鞘、肋弓下及耻骨联合上,均选其痛点。

  B.胸廓点: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

  C.腰背筋膜压痛点:12肋下及髂骨翼上压痛点。

  D.其他软组织挛缩点:如腹内、外斜肌、下后锯肌等。

  4、常规皮肤消毒:

  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5、针刀操作:

  ①棘间点:刀口线平行脊柱纵轴,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针刀达棘间韧带后,调转刀口线90°,沿下位棘突上缘骨面,行切开剥离数刀。

  ②横突间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横突骨面。调整针刀到横突下缘,调转刀口线90°,沿横突下缘切开剥离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至刀下松动为止。

  ③肋横关节点:以棘突偏下旁开2-2.5厘米,到口线平行脊柱纵轴刺入达骨面进关节间隙,纵切至到下有松解感为止。

  ④腹直肌鞘肋弓下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将刀锋紧贴肋骨下缘,摸索深入,迂有硬韧筋膜样组织即到达了腹直肌前鞘,调整刀口线与肋弓平行,沿肋弓下缘骨面切开腹直肌鞘数刀,再行纵横剥离,有松动感为止。

  ⑤腹直肌前鞘耻骨联合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耻骨联合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使与耻骨联合上缘骨面平行,沿骨面对腹直肌前鞘做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结束。

  ⑥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点:刀口线与胸骨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直达骨面,对肋软骨与胸骨的交界处行切开剥离,深度不超0.5cm

  ⑦腰背筋膜12肋下缘点:刀口线与肋骨下缘垂直(约与脊柱下段呈15°~30°角),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剌入,直达12肋骨面。调整针刀至12肋下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肋骨下缘平行,沿肋骨下缘骨面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⑧腰背筋膜髂嵴上缘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达髂嵴骨面。调整刀锋到髂嵴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使与髂骨上缘骨面平行,行切开剥离,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术毕。针刀口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6、手法操作:

  病人仰卧位,两医生对抗牵引。一人双手插入患者双侧腋下扶住背部,挽住胸肋侧面,双前臂压于患者双侧肩部。另一人双手握住病人双踝关节上部将病人在牵引下固定,对抗牵引1分钟。

  然后,挽胸肋压肩部的医生不动,握踝的医生改为固定髂前上棘,两人瞬间同时下压3~5次即可。送回病房后,仰卧位骨盆牵引。胸中上段病变者除牵引外,可下地行走。胸腰交界处和腰段者,3周内不得下床。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