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骨转换生化指标是什么?
骨骼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过程,即破骨细胞骨吸收与成骨细胞骨形成呈时空偶联的动态过程,即骨转换过程。骨转换过程对于骨骼成分更新、微损伤的修复、维持骨骼结构的完整性及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骨形成与骨吸收是平衡的,因此骨量保持稳定,当骨吸收及骨形成失衡时,常常导致多种骨骼疾病。
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代谢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测量骨转换速率有助于评价患者的骨骼疾病状态、预测骨丢失速率、骨折风险并评估多种药物的疗效。骨转换生化指标是骨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或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所分泌的酶类。在骨吸收过程中,骨骼Ⅰ型胶原降解产物和破骨细胞释放的分子,可评估破骨细胞活性;骨形成过程中,Ⅰ型前胶原代谢片段及成骨细胞分泌的酶类,可评价成骨细胞活性。前瞻性研究发现,高骨转换的受试者较低骨转换受试者骨量丢失多。高骨转换指标患者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骨转换生化指标能快速反映药物的疗效。药物治疗后骨转换指标变化小的患者,疗效差于骨转化指标变化大的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对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也有差异,变化依赖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种类。例如,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类等),能快速降低骨吸收指标,而骨形成促进剂[如PTH(1-34)片段]显著增加骨形成指标。
由此可见,骨转换生化指标能快速反映骨形成及骨吸收过程,其不仅能够用于揭示代谢性骨病的发病机制、预测骨丢失速率及骨折风险、用于骨质疏松症与其他骨骼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快速反映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效果;且检测方法灵敏无创,易于开展。
NO.2
骨形成指标有什么意义,包括哪些项目?
骨形成指标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在揭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其他骨骼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药物治疗效果(尤其是骨形成促进剂)有重要意义。如在Paget骨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软化、骨纤患者中,多种骨形成生化指标升高。在给予有效治疗后,骨形成指标将明显降低。在抗骨质疏松治疗中,骨形成促进剂[如PTH(1-34)片段]将有效升高骨形成生化指标,促进新骨形成。
骨形成生化指标主要包括骨骼合成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或成骨细胞分泌的酶类,临床常用的有: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steocalcin)、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1CP)等。其中血清P1NP是近年来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国际临床生化及实验室医学联合会指南推荐的敏感骨形成标记物,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治疗评估。
NO.3
骨吸收指标有什么意义,包括哪些项目?
骨吸收指标物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及骨骼分解代谢的状况,在揭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预测骨量丢失、骨折风险和评估骨组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尤其是骨吸收抑制剂)方面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骨吸收抑制剂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线药物,治疗过程中骨吸收生化指标的明显下降,是早期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参数。
骨吸收生化指标主要包括骨骼分解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类,临床常用的有: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等。其中血清CTX是近年来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国际临床生化及实验室医学联合会指南推荐的敏感骨吸收标记物,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治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