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病因——跖腱膜炎最常见
足跟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美国足病医学会的一项统计显示,超过70%的中老年人会出现足跟痛症状。王冲博士说,足跟痛的病因复杂,其中以跖腱膜炎发病率最高,特别是40~60岁人群,跖腱膜的弹性减弱,跖腱膜跟骨起点反复牵拉损伤后会引起慢性炎症,称为跖腱膜炎。另外,在足跟的皮肤与跟骨之间有一层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垫或跟垫,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而中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且多伴有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会刺激跟下滑囊导致跟下滑囊炎,也是足跟痛的原因之一。除了足跟的局部因素,运动导致的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也会出现足跟痛的症状,需要针对病因治疗。
足跟痛的症状——病因不同症状各异
足跟痛的症状与病因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多数跖腱膜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跟底部疼痛,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开始行走时疼痛更明显,稍加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走路较多疼痛又加重,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无放射性。如是因足跟垫萎缩所致疼痛,多呈深部痛,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易诱发。伴有神经卡压的患者,足跟痛多位于跟骨前4~5厘米,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如果疼痛剧烈,休息时也不见得减轻,则有可能存在跟骨压缩性骨折。跟骨下滑囊炎患者可在足跟后上方见到变硬红斑,滑囊增大时还会出现疼痛的红色肿块。
足跟痛的治疗——保守治疗是首选
虽然引起足跟痛的病因复杂,但病理变化却大致相似,大多数足跟痛是由于足底长期受到较强压力,软组织缺血缺氧形成无菌性炎症,以及因反复炎症产生的组织之间粘连、钙化、瘢痕,足底神经受到压迫所引起。因此足跟痛患者治疗多有相同之处,应先采取保守治疗,尤其是病程未超过1个月者,超过90%会得以缓解。
(1)尽可能休息,疼痛较重者,1~2周内患侧足跟禁止着地,一般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在2周左右可以吸收。
(2)要采取冰敷,最好用厚保鲜袋装冰水混合物,接触面积较大,每次冰敷20分钟,每天4次,直到疼痛缓解。冰敷可以缓解炎症、止痛消肿,不少患者在疼痛初期采用热敷或热水泡脚,反而导致疼痛加剧(热敷可以在疼痛缓解之后进行)。
(3)选择合适的鞋子。鞋的大小要合适,质地柔软、宽松,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如慢跑鞋比较合适。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里软,鞋跟不要超过2~3厘米,配合使用矫形鞋垫(或海绵跟垫),矫正足部异常受力,可以很快缓解疼痛。
(4)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还可以通过服用消炎止痛药物来缓解,局部封闭方法要慎用,以防脂肪垫萎缩。顽固性疼痛患者还可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足跟痛的康复——拉伸运动要常做
疼痛缓解后,患者要通过运动、饮食防治骨质疏松,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不要超重,以减轻足部的压力。避免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避免用力跺脚、踩石子,不要穿薄、软底鞋。每日用温热水泡脚并轻轻按摩,可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此外,要经常进行足踝部、小腿肌肉的拉伸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的抗疲劳能力,有效预防足跟痛复发。
(1)弓步推墙:身体面对墙壁前倾,双手伸直平推墙壁,有疼痛的下肢膝关节向后绷直,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屈肘,增大身体前倾,保持后膝绷直和足跟触地,这时会感到跟腱和足底韧带受到牵拉,保持牵拉感10秒然后放松,重复20次,每天4~5次。如双足都有疼痛,可交换双足位置按照相同方法练习。
(2)斜坡站立法:找一个斜坡(比如一块斜着的砖或者木板),脚跟低,脚尖高,站立,每天20分钟,坚持1~2个月。老人如果身体条件不好,可以双足前脚掌站在楼梯最下方的台阶上,身体保持直立,手握护栏保持身体平衡,足跟悬空并尽可能放低,同样会感到小腿肌肉、足底韧带的牵拉感。
(3)足弓拉伸法:平躺在床上,抬起疼痛侧腿并伸直,用一条长毛巾拉住足弓位置,用力向头部方向拉动,腿部同时向外用力,当感受到足底筋膜受到牵拉时坚持10秒钟,放松后继续,每天20次即可。
(4)足底抓毛巾:在脚底放上毛巾,然后用第二趾骨带动前脚掌抓起毛巾,当感到整个脚掌的发力达到最大程度时再缓慢放松下来,连续做15次,会觉得足底有点酸胀,说明动作是正确的。注意,有的人练习时,会用脚趾发力抓毛巾(足底不会有酸胀感)是不对的,这样不会锻炼到足底肌肉,还会导致足趾关节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