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钢丝固定技术主要包括Gallie固定融合术和Brooks固定术。前者可提供良好的屈伸稳定性,但旋转稳定性非常有限,且术中要求钢丝通过椎板下,操作过程中有损伤硬膜囊或脊髓的可能,寰枢椎后部结构骨折、需行寰枢椎后路减压以及存在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不能使用该方法。Brooks固定术是将两块独立的自体髂骨植骨块置于寰枢椎之间,较之Gallie固定术能提供更好的旋转稳定性,屈伸稳定性相当,其不足之处在于钢缆需要从两侧通过寰枢椎椎板下,增加了损伤硬膜囊或脊髓的可能性。目前上述两种钢丝固定术已很少单独使用,通常是与其他方法联合运用。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Magerl和Seeman描述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方法。后来各国学者不仅用该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而且还用来处理包括炎症、感染、肿瘤、先天畸形及手术造成的寰枢椎脱位。该技术的缺点是学习曲线陡峭,且存在置钉错误导致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后路椎弓根(侧块)钉棒/板内固定术1994年,Goel和Laher首次提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技术,寰椎侧块螺钉经寰椎后弓下缘与寰椎侧块后缘的移行处直接沿寰椎侧块矢状轴置入,主要优势是内固定之前不要求寰枢椎复合体解剖对位,可用于椎动脉解剖变异病例,较经寰枢椎关节突螺钉固定也更加稳定。
近年来,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其具有进钉角度小、可直视下进行、操作易于Magerl螺钉技术等优点。由于进钉点位于后弓后缘表面,可采用枢椎侧块作为定位标志,因此无须显露寰椎后弓下方、枢椎峡部上方及寰枢侧块关节后方静脉丛,因而使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神经血管丛得以保留,避免了对枢椎神经根和静脉丛的分离和损伤;其钉道长度也较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技术的钉道长,螺钉与骨接触界面较后者大,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固定更加牢靠。
前路手术
经口咽前路减压技术传统经口齿状突磨除术,即“前减压”手术的目的在于解除局部骨质结构及变性韧带、纤维结构对延髓和高颈段脊髓的压迫。手术可对压迫脊髓甚至延髓的齿状突直接切除减压,但此类手术是在一个污染的环境下完成的;术中鼻窦、内耳道的分泌物会迁移至术区,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可能出现构音障碍,严重者需气管切开。同时,由于寰椎前弓或寰椎与枢椎间的固定轴被磨除,关节稳定性变差;对于脱位严重的患者而言,椎管内空间相当狭小,若前路手术切除较大的致压物,尤其是在游离齿状突时,内侧韧带与硬膜相连可能造成脑脊液漏,甚至有脊髓损伤的风险。
前路经寰枢关节突螺钉固定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中可直接观察寰枢椎的旋转与移位,螺钉由内向外的走行避免了穿入椎管、损伤脊髓的风险;前路减压与重建一次性完成,可减少手术次数,避免术中翻身造成脊髓损伤的可能;但需准确掌握螺钉进针点和进针角度,同时要求置钉前复位良好,如复位不佳则置钉困难。
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固定技术由于寰枢椎脱位常伴有寰枢椎间瘢痕或骨痂增生,即使予以足够松解,复位也仍有一定困难。尹庆水等发明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ARP)系统,该系统由中央设有开槽的蝶形钢板、固定在枢椎椎体上的临时复位螺钉以及特制的复位钳构成,三者配合使用即可实现寰椎的向上、向后复位。目前该钢板已发展到第三代产品,其螺钉孔配有万向锁定设计,枢椎螺钉可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从而获得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大致相同的力学性能。与传统后路手术相比,TARP技术具有“一个切口、一个体位、一次性完成手术”的治疗优势,对于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