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是指在某些疾病基础上出现的骨折,如何对其进行合理诊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沈宇辉教授在此前进行的医堂课中分享了他的经验。
病理性骨折是指在某些疾病基础上出现的骨折,其临床特点主要是隐匿性,如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病理性骨折、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性骨折等,常常需要借助CT、MR手段来辅助诊断。病理学诊断是此类骨折中肿瘤性质判断的金标准。
病理性骨折分类
临床中绝大多数病理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部分病理性骨折(骨囊肿病理性骨折)不经手术治疗也可自愈,这就要求我们对病理性骨折进行分类。病理性骨折按性质分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腕、髋、腰),良性肿瘤病理性骨折(纤维结构不良,软骨瘤),恶性肿瘤病理性骨折(原发性、转移性肿瘤),炎症性病理性骨折(结核、类风湿),瘤样破坏病理性骨折(ABC,血友病),以及药物性病理性骨折(二膦酸盐)。
临床上应用更多的是按病理性骨折部位分类,包括四肢骨病理性骨折(骨骺端、骨干端、侵犯关节面)、脊柱病理性骨折(椎体、附件)和下颚骨病理性骨折等。不同部位病理性骨折所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并不相同,这也就是临床上更多应用病理性骨折按部位分类的原因。
术前疼痛处理
通常病理性骨折会伴有剧烈的疼痛,除了制动、疼痛药物梯度治疗以外,还可以采取连续神经阻止止痛。对儿童而言,术前病理骨折疼痛处理是较为麻烦,必要时需请麻醉医师会诊协助。
病理性骨折长骨预测评估
1989年Mirels针对长骨转移性肿瘤做出的病理性骨折评分表(图1),目前在临床上广为应用。需要大家注意虽然是针对长骨和转移性肿瘤,但其他类型的病理性骨折也可参考该评分。
儿童病理性骨折
儿童病理性骨折在手术处理时应注意保护骺线,避免损伤骺线造成日后儿童发育畸形。临床上可采用局部血小板注射,弹性髓内钉等方式保护骨骺线。有些良性骨质病变引起的儿童病理性骨折(如骨囊肿),可考虑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
脊柱病理性骨折
脊柱由于站立时椎体间压力较大,且脊髓、脊神经等神经功能非常重要,所以脊柱骨肿瘤或转移瘤需要手术处理,并尽可能保护脊髓。
临床上最常用的脊柱转移分期系统是DeWald脊柱转移分期系统。
1期:有椎体破坏但无塌陷,伴疼痛,如果椎体破坏50%或椎弓根破坏,建议手术。
2期:中等程度脊柱畸形和椎体塌陷,免疫功能好,建议手术,风险中等。
3期:中等程度脊柱畸形和椎体塌陷,免疫功能不好,风险较大,建议手术。
4期:出现截瘫、椎体塌陷和脊柱畸形,免疫功能可,建议紧急手术。
5期:免疫功能破坏,瘫痪,脊柱畸形塌陷,不建议手术。
另有Tokuhashi评分是一个针对脊柱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长。5分以下的患者往往不建议手术治疗,宜采用姑息治疗。Tokuhashi评分细则如下。
总体健康(差0,1,2)
骨外转移数目(大于3=0分;2个=1分,1个=2分)
椎体转移数量(同上)
主要脏器转移(无法切除=0分,可切除=1分,无=2分)
原发肿瘤类型(肺和胃=0分,肾、肝、子宫=1分,甲、乳、前、直=2分)
脊髓麻痹(完全=0分,不完全=1分,无=2分)
建议9分以上,手术治疗,5分以下姑息治疗。
此外,还有Tomita评分。该评分分数越低,生存期越长;分数越高,生存期越短。如何根据Tomita评分来制定治疗目标和外科治疗策略
病理性骨折治疗考虑因素
在治疗病理性骨折时,需考虑以下四大方面,如此才能给予患者更合理的治疗。
1、年龄、骨折部位、是否影响发育功能;
2、病理性骨折病理学性质;
3、目标与风险(生存时间);
4、治疗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