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治疗 > 手术治疗 > 骨科手术都是精细活儿

骨科手术都是精细活儿

2015-09-16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脊柱问题越来越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疾病谱,早在脊柱外科成为独立科室之前,在骨科中就占了很大份额,科室目前针对的疾病范畴从颈椎到腰椎,如颈椎病、韧带骨化等,胸椎疾病相对较少,腰椎疾病则包括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骨科手术都像木匠活,需要的也是体力充沛的医生,而在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借助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手术体系,手术也越来越成为精细活儿。基于精确的医疗理念,患者手术后的第二天便可以下床行动,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科室档案】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现有床位94张,医生人数31人,护士人数44人,正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10人,博士21人,硕士6人。2012年门诊量73821人次,急诊量7494人次,年手术量2512例。

  科室成立于1997年,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独立脊柱外科专业科室。1995年,脊柱外科是国内最早常规使用微型磨钻磨削技术的专业科室。1996年,开展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型术,并进行了创新改良和规范,现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1997年,开展了Magerl+Brooks手术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是国内首次进行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2001年,科室开展了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高难度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002年,将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在国际上占有主导和领先地位。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005年3月,田伟院长被推举为Bryan人工颈椎间盘中国研究组组长。2005年,田伟院长实施了亚太地区第一例术中三维C型臂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填补了一项脊柱外科医生精确安全实施高难度颈椎手术的空白。

  探访:手术第二天就可下地行走

  记者到脊柱外科病房时,正是患者的休息时间,除了部分在输液的患者,病房走廊中不时有患者在家属或护工的陪同下尝试行走。“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现象在这里似乎并不明显。

  记者从科室了解到,基于新的手术理念,患者通常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这也是临床医生所倡导的。而保证患者术后尽快下地并及早开展术后康复训练的,正是科室精准治疗的理念和智能手术体系的建立。

  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亚军介绍,先进理念是科室的一大特色,当时,田伟院长回国,同时从日本把当时最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即医疗的精准。

  与其他骨科科室相比,脊柱外科介于骨科与神经科之间,人们常常担忧的“做脊柱手术,别(把病人)做瘫了”其实部分反映了脊柱外科的特殊性。脊柱手术经常都是大手术,位置的特殊性也对手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特色:术前开始精准治疗

  脊柱外科副主任刘波介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脊柱问题越来越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疾病谱,早在脊柱外科成为独立科室之前,在骨科中就占了很大份额,科室目前针对的疾病范畴从颈椎到腰椎,如颈椎病、韧带骨化等,胸椎疾病相对较少,腰椎疾病则包括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刘亚军介绍,科室的精准治疗从术前就开始了,“术前的精准判断很重要,人体脊柱有很多节,要精准判断具体是哪节出了问题,这并不是单独看片子可以进行判断的。”要实现精准判断,就要依靠医生的仔细检查。

  手术过程中也要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定位,刘波介绍,借助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智能骨科手术体系,辅之以其他手段,实现病变部位的精准定位,也极大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科室从2002年开始建立这一体系,借助这一体系,钉子该往哪打、具体是哪一节出问题,都可以精准定位。刘波称,科室一年手术量在4000台左右,门诊量为8万人次左右。

  在精准的基础上,微创便成为可能,但脊柱外科的微创不仅指切口小,前提是保证安全,因为微创的手术切口有时很难看清全部情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手术风险增大,这也是微创手术不能盲目开展的原因。

  “我们一直倡导病人手术后早下地,”刘亚军介绍,患者一般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之所以能够在术后短时间内下床,一方面是出于对精准定位手术的信心,另一方面,病人尽早下地并开始康复功能训练,对患者也是有好处的。

  磨钻:真正的精细活儿

  除了导航系统,磨钻技术是科室手术层面的另一法宝。“在很多同行看来,骨科大夫就是木匠,做手术不停在凿,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医生平时锻炼,用磨钻磨鸡蛋,可以把鸡蛋皮磨干净的同时,保证蛋壳与蛋清之间的膜不破。一点一点磨更安全,避免了伤及神经的可能。”刘亚军介绍,这项技术对医生也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在磨钻仍然靠手,“我们也在研究可以进行磨钻的机器人,还没有开展临床应用。”

  刘亚军透露,放大眼镜是科室的另一个法宝,“视野更加清晰,类似于显微镜下操作,甚至能够看清血管,因为有些内部结构很小,肉眼无法看清,放大眼镜下,手术也能够更加精准。”

  ■ 对话

  伤筋动骨100天?术后还是尽早下地

  新京报:精准定位能让患者尽早下地,老百姓常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还有必要吗?

  刘亚军:的确很多地方还有这种观念。我们倡导患者尽早下地,对病情是有好处的,腰椎或颈椎做完手术后,如果一直躺着,下肢就容易出血栓,恢复也慢。另外,长期卧床还容易导致骨量流失增加,引起骨质疏松

  现在手术不需要医生五大三粗或太多体能,需要的是技巧,越仔细越好,脊柱外科的特殊就在于要避免伤及神经,借助影像导航技术,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叮叮当当”的东西了。

  “兵不血刃”的手术

  新京报:手术中不再过多叮叮当当的东西是不是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刘波: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腰椎疾病也越来越突出,我们的治疗方式也有了改善,以前的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我们有一次花了3个小时,术中输血800多毫升。现在我最快的时候能15分钟完成手术,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以内。

  一些手术在开展微创技术以前,需要一个20多厘米的切口,现在只需要1厘米左右的切口。

  体制内医生集团:希望能有自上而下的规范

  新京报:现在,体制内医生成立的医生集团越来越多,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波:这是好事,医生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好,我当然是支持的,但在体制内组建医生集团的前提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举个例子,我从来不给患者加号,疲劳状态下为患者诊治,就类似于疲劳驾驶,我认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

  刘亚军:医生希望获得匹配的收入是可以理解的,但体制内的医生集团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并没有自上而下的规范行为,医生的精力和时间值得考虑。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没有医院作为单位,恐怕很难保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