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静脉全身麻醉药的药理,针对骨科静脉全身麻醉药的药理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
(一)异丙酚
化学名称为2,6双异丙酚,可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通常制备成1%脂肪油乳剂型,含有卵磷脂、甘油、豆油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
1.作用方式:增强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突触的活性。
2.药代动力学
(1)该药的消除主要通过在肝脏代谢成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2)诱导剂量的异丙酚能快速产生意识消失(30~45s),由于药物的再分布,患者很快苏醒。
3.药效学
(1)中枢神经系统:①诱导剂量能产生意识消失,而小剂量可产生镇静作用。②无镇痛作用。
(2)心血管系统:①能产生心血管抑制。②引起剂量依赖性血压下降和心排血量减少。③对心率的影响很小,自主压力反射被减弱。
(3)呼吸系统:①产生剂量依赖性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减少。②高碳酸血症的呼吸兴奋作用被减弱。
4.剂量和用法
(1)诱导:2.0~2.5mg/kg静脉注入。
(2)镇静:25~75μg/(kg?min)静脉滴注。
(3)全麻维持:100~150μg/(kg?min)静脉滴注。
(4)在老年或血流动力学受损害的患者或与其他麻醉药合用时应减量。
(5)若需要稀释使用,只能使用5%葡萄糖溶液,最低浓度为0.2%。
(6)异丙酚溶液助长细菌生长,异丙酚打开6h后,未使用的部分应抛弃以避免细菌污染。
5.其他作用
(1)静脉刺激:①静脉注射异丙酚时,50%~75%的患者可产生注射局部疼痛。②预先应用阿片类药或在乳剂中添加0.01%利多卡因能减少疼痛。③如果可能,尽量通过大静脉内静脉导管给药。
(2)异丙酚为主的麻醉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3)脂肪代谢紊乱。异丙酚是一种乳剂,因此,有脂肪代谢紊乱(高脂血症、胰腺炎)的患者应慎用。
(二)氯胺酮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是目前临床所用的静脉全麻药中唯一可以产生较强镇痛作用的药物。目前,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儿手术的麻醉。
1.作用方式尚未完全确定,可能在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产生拮抗作用。
2.药代动力学
(1)在肝脏代谢为多种代谢物,其中一些有活性。
(2)静注诱导剂量后30~60s产生意识消失,能持续15~20min。肌注后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大约延迟5min后出现,在大约15min后达到峰效应。
(3)多次重复给药或静滴可导致蓄积。
3.药效学
(1)中枢神经系统:①产生“分离状态”伴遗忘和痛觉消失。②增加脑血流、脑代谢和颅内压。
(2)心血管系统:①通过释放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心率、全身动脉压和肺动脉压。②通常用于血流动力学受损患者的全麻诱导。③当患者存在低血容量、自主神经阻滞或已达到交感神经最大兴奋时,可引起心肌抑制。
(3)呼吸系统:①对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产生轻度的抑制。②对高碳酸血症兴奋呼吸作用的影响很小。③喉保护性反射较其他静脉麻醉药维持时间较长。
4.剂量和用法
(1)氯胺酮可以通过肌注诱导,这对于那些不能进行静注的患者(如儿童)特别有用。氯胺酮是水溶性药物,可以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
(2)诱导剂量为1~2mg/kg静注或5~10mg/kg肌注。
(3)静脉注射镇静剂量较小(0.2mg/kg),必须按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以达到需要的效果。
5.不良反应
(1)应用氯胺酮后口腔分泌物显著增多,同时应用抗胆碱药会有益处。
(2)情绪紊乱:氯胺酮偶尔会导致苏醒时烦躁和躁动;术后可能发生幻觉和噩梦。好发这些不良反应的患者包括年长者、女性及总剂量超过2mg/kg者。与苯二氮类药(如咪唑安定)或异丙酚合用时,这些后遗症会明显减少。对精神紊乱的患者不用氯胺酮而改用其他药物。
(3)肌肉张力:能产生随意的肌阵挛运动,特别是当有刺激存在时,肌肉张力通常增加。
(4)增加颅内压:在有头部创伤或颅内高压时相对禁忌。
(5)眼球运动:可导致眼球震颤、复视、睑痉挛和增加眼内压;在眼科手术时应注意眼内压的改变。
(6)麻醉深度难以估计:估计麻醉深度的常用体征(如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及眼征等)在应用氯胺酮麻醉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