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个表弟,比我小整整11年,也就因为如此所以经常要照顾他,正好就见证了他整个成长。我这个表弟什么玩具也不喜欢,但是就是喜欢布娃娃,而且痴迷程度可以说是经常和布娃娃说话,吃饭睡觉也要带着。即使现在都快初中了,布娃娃仍然在他生命中占据着一席地位,不禁让人苦恼,这是恋物癖的表现吗?
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
那到底,小表弟和丽拉是不是就有恋物癖的表现呢?
当然不是,这种高帽子可不能乱戴啊。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说的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可不是一回事。“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而上述列举的案例,只是因为孩子对某样东西呈现出特别的喜欢而已。最多,只能说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
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婴儿一般依恋毯子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说毛巾、毛毯、布娃娃、长毛绒玩具等。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孩子出现恋物行为,是源于家长没有给到关注,令到孩子出现缺乏安全感,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感受他们不会表达,所以就通过身边的小物件,特别是面料较为柔软的物件来代替父母的安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可离手的习惯了。
当孩子出现恋物行为时家长不用太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是很健全,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调节能力还不成熟,从而产生对某种特殊事物的特殊爱好。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大脑发育的逐步健全,他们会逐渐对事物作出正确评价和认知,从而摆脱这种恋物行为。而家长想要令孩子戒除
要预防孩子的恋物行为,家长要注意不要一直给孩子提供一种物品,可以多准备几样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要多陪伴孩子,减少他们的独处时间。但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逐渐让孩子摆脱对特定物的依赖。平时多给孩子一些拥抱或爱抚,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推荐阅读:培养"神童"一定要超前越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