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然而在幼教实践中容易引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教师应走近幼儿,聆听幼儿的心声。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笔者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孩子的内心世界单纯又透明,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走近了解幼儿,就不难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的生活。
尊重、接纳幼儿个性,多些宽容。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采取民主教育的方法,“民主”应该是建立在接纳幼儿的个性之上的。教师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幼儿,以真诚开放的胸怀接纳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加以批评,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从而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引导幼儿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当今社会由于居住条件的封闭性和独生子女的家庭内部的独处性,使得一些幼儿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不少幼儿形成孤僻、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阻碍了幼儿性格的社会化,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够广泛,往往只局限于父母和少数同伴,进入幼儿园后,不懂得与人交往,易形成依赖、抑郁等性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所以,在让幼儿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父母、长辈、同伴等。
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向导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他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的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互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接触到陌生人和环境,情绪经常会不稳定,容易表现出哭闹、焦虑、伤心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从家中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入园,减少他们与亲人分开的悲伤情绪;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深受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心情愉悦。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医生、病人和爸爸、妈妈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看病等,既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在语言游戏《鸭妈妈找蛋》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鸭妈妈找蛋宝宝,在教师的指导下,鸭妈妈对“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训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教育幼儿做事不能丢三落四。
给予幼儿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当幼儿生气、悲伤、发泄不满情绪时,教师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尽管幼儿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甚至不合情理。教师和家长也要耐心洗耳恭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幼儿。
(实习编辑:肖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