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预防与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甚至灭绝,近代疫苗的研发与推广功不可没!如果你仍然对疫苗有偏见,甚至拒绝接种疫苗,那是拿孩子的生命在开玩笑!
妈妈问:宝宝一直喉咙有痰,是不是不能打预防针啊?
孩子总是流鼻涕没好,一直不让接种疫苗,到底要推迟到什么时候啊?
宝宝总是大便有点烂,何时适合接种疫苗?
每一位儿童都要面临疫苗接种,但难免有些孩子,会生病,有些孩子因为某些先天因素或疾病原因,不适宜接种疫苗或需要推迟接种。那么在接种疫苗时都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呢?
国家卫计委资料显示,如果出现以下四类情况应暂缓接种或不宜接种疫苗
第一类,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他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
第二类,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果发现过去接种某种疫苗曾发生过敏反应,则应停止接种。
第三类,免疫功能不全。儿童免疫功能不全,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不全,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
第四类,神经系统疾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例如患有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或惊厥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前,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
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配合预防接种。
例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该如何处理
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留观至少30分钟。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低热、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持续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
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上述反应,应该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如果发生严重反应者,应及时就医判断及治疗。
高能预警!出现以下不正常疫苗反应马上就医
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遇到晕针、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让宝宝平卧;与此同时立即请医生作紧急对症处理。
出现过敏性休克一般表现为接种后很短时间内宝宝面色发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此时医生应立即给宝宝进行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其他药物抢救、治疗及观察。
即便如此,预防接种过程中仍有一定几率发生偶合症,属于小概率事件,发生概率极低。对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除了一般反应,例如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和硬结等轻微的反应),需要由县、市、省各级疾控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鉴定,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及处理。任何医疗机构、临床医师、个人均不得做出疫苗不良反应的诊断!
做为家长,千万不可听信谣言,害怕或恐惧罕见的不良反应,而拒绝接种,甚至抵触疫苗!应在接种前,到预防接种部门,详细的沟通与评估,了解相应疫苗接种的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