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发生于弱小婴幼儿,集中于6个月至2岁的年龄阶段,流行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也就是现在。
均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等。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一般3至5天痊愈。
流感的表现全身症状较重,突然畏寒、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
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可以导致人死亡。
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普通感冒的病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细菌等,所以普通感冒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见于冬春季节,一旦发病常会引起暴发或流行。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则是各自危害不同。
普通感冒如没有并发症,1周内可自愈,很少危及生命安全。
流感则会导致很多严重并发症如肺炎等,从而增加了死亡率。
02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病毒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病毒常引起局限性流行,丙型病毒一般只引起散发,较少引起流行。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致病力极易发生变异,当一个新的亚型出现时,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引起大流行。
这段时间大家总能听到各种禽流感的新闻。通过报道的H7N9患者,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体质较差的人群才是易感人群,当然不光易感H7N9,可能会易感很多疾病导致发病严重、甚至死亡。
在1918~1919年曾发生过世界性大流行,约5亿人患病,因此病而死亡者约2000万人。
在1957年亚洲发生流感,1年内98万患病,死亡者为7700以上,多数死于合并肺炎。
在我国1953年发生甲型流感流行,当时北京第二儿童医院收治肺炎较1952年同时期高出13倍多,病死率高达52.6%,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近期,国家卫计委刚公布了1月全国传染病疫情概况,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为192,死亡数为79。
03在流感流行时,短时间内很多婴幼儿同时发病,持续高热,并有肺炎等症状和体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流感的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作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
但在一般医院尚难普及,近年来已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快速诊断,阳性者即有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减少,可低到(1~2)×10的9次方/L,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
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其他改变不大,有时出现蛋白质轻度升高;
三、尿液检查:肾脏病变则有血尿、蛋白尿;
四、血生化:血沉正常或增快,血氨升高等;
五、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采集急性期患儿咽部分泌物,最好在3天内采集,3天后分离阳性率逐渐降低;
六、心电图:并发心肌损害时,心电图检查异常。
04流感的致病原理: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和打喷嚏等方式喷出飞沫,散布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到呼吸道里,则侵入其上皮细胞中,使其坏死、脱落,引起发病。另外流感还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传播。
流感没有特定的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但12岁以下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流感。另一个是一些体弱多病的病人。这种病人患流感后,容易患并发症。
如一些本来免疫力低下或者长期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这是很危险的。
而其他人患流感一般出现并发症的较少,给予对症处理后,3-5天即可痊愈。
不难看出,体质越弱、营养基础越差、年龄越大或越小(免疫器官没发育成熟或免疫器官功能衰退)的群体就是流感最偏爱的对象。
05如何有效地预防及减轻流感的并发症?其实流感病毒也是有着它的天敌......
一、每天用艾烟熏屋
降低室内空气细菌病毒数量,除了众人周知的:开窗通风。还有一招:艾烟熏。
实验表明,单独用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二、通过热疗提升机体温度
流感病毒对低温非常适应,在室温下致病力减弱。
在零下20℃左右可能存活几年,在4℃的气温下能够存活30—35天,在20℃的温度下只能存活7天。
经加温至数分钟或用乙醚、甲醛处理、及紫外线照射后,即失去致病力。在56℃用10分钟就能灭活,70℃下2分钟就可灭活。
三、补充营养物质,辅助增强免疫
常用的比如:复合乳蛋白、多糖、皂苷等。
复合乳蛋白:直接补充免疫物质,比如IgG;
多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促进T细胞增殖和转化等。比如:人参多糖、茯苓多糖。黄芪多糖、虫草多糖、灵芝多糖等等都是此类;
皂苷: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合成、增强NK细胞活性、促使各类淋巴细胞释放干扰素和白介素等免疫分子。比如:人参皂苷、黄芪皂苷等。
四、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机体免疫的降低大多是由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不畅,营养和免疫物质的输送受阻所致。
可以辅助增强免疫的营养物质补充进来了,却无法顺利的输送至感染部位也是徒劳。
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舒张血管、恢复局部循环畅通无阻。常用的比如:运动、温敷、扶阳罐温灸等措施。
五、力争做到五早,同时尽力减少传播的机会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流感流行期间,避免人群拥挤的场所。
06流感的认知误区:
误区1:抗菌素输液治疗流感
不少家长认为,患流感后“输液”一定好得快。因此,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各大医院输液室都会爆满。
其实所谓“输液”,输的多数是“消炎药”即抗菌药物。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根本无效。而且抗菌素用多了还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腹泻等不良后果。
误区2:对流感不够重视
很多家长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都期望通过药物治疗当天就退烧,或者带着孩子疲于奔命,一天内两次、三次往医院跑。
其实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反复跑医院既影响孩子的休息,又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流感病毒的“灵丹妙药”,流感康复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您的孩子患上流感,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营养,发热持续3至5天是正常的,当天退烧反而不好。
误区3:以为打了疫苗就能高枕无忧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接种过流感疫苗,就可以一辈子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因为疫苗配方是在对当年流行病毒毒株预测的基础上制成的,而流感病毒毒株几乎每年都发生变异,因此流感疫苗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误区4:滥用板蓝根
很多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板蓝根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又是中药,没有副作用,因此肆无忌惮地给孩子长期服用,借此预防流感。
其实不妥。板蓝根并非预防流感的良药,而且服用不当会造成过敏及消化、造血系统等不良反应。
误区5:醋熏谣言
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对酸性环境并不敏感,曾有实验研究过:密闭空间里熏醋能否减少细菌,结果是:没用。
PS:
鸡、鸭还是可以吃的,但注意得买检疫合格的禽畜,不要为了追求新鲜去买活的、现杀的。此外,还要注意厨房卫生,用砧板要生熟分开,饭菜都要烧熟煮透。
SP:
敏感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人格的发育。